古人類學界權威們的研究結果也與遺傳學研究結果不一致。其中就有格魯吉亞匠人(Homo ergaster,被認為是智人的祖先)化石的發現者大衛·洛德基帕尼茨(David Lordkipanidze)和西班牙先驅人(Homo antecessor,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化石的發現者何塞·瑪麗亞·貝穆德斯·德·卡斯特羅(Josd Maria Bermddez de Castro)。這兩位專家於2007年8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撰文,對非洲和歐亞大陸上從南方古猿一直到舊石器時代末期的智人,前後時間相差近400萬年的人類化石的牙齒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舊石器時代末期智人的牙齒,比起非洲古人的牙齒來,與歐亞大陸古人類化石的牙齒更相似。而且,歐亞大陸上的人類和非洲大陸上的人類,兩者的進化過程是相對獨立的,歐洲大陸上人類的繁衍是與亞洲頻繁交流的結果,與非洲的關係不大。不過,得出這個結論有個前提,就是假設牙齒是化石中表現型(如形態、脊突、牙接觸點等)與基因進化聯係最緊密的部分。日內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紀堯姆·勒庫安特(Guillaume Lecointre)教授認為,這個前提是值得商榷的。他說:“作者們似乎忽略了這樣的事實:有些相隔很遙遠的種群盡管進化曆程不同,但在相同的自然條件下進行自然選擇後,也可能會帶有一樣的特征。”這種現象通常稱為非同源相似或平行演化,牙齒的進化也可能出現這種現象。
不過,這兩位專家並不否認現代人身上有非洲基因。他們隻是堅持認為,盡管來自非洲的移民有可能取代了其他種群,但今天人類身上攜帶的基因不僅僅是非洲基因,而是遠古基因和現代基因複雜的混合體。這種觀點也有它的道理。不過,瑪麗—弗朗斯·德吉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理論的弱點:
“問題是,在現代人身上找不到任何遠古種群的基因。”即便在中國人身上也找不到!也就是說,目前,非洲起源說仍是關於人類起源的最可信的一種解釋,除非有一天反對者們能拿出更有力的反證來。
人種之分
我們在電視上或者旅遊區,經常能看見一些外國人,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一眼就能把他們從人群中認出來,因為在膚色、眼睛、頭發等很多特征上,他們與我們都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的不同人種。
同一人種是有著共同體質特征的一群人,與其他人種之間具有顯著差異,而且這種差異能夠代代相傳,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不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改變,而且一般也不受性別和年齡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的人們大致可以分成四大人種:黃種人(或稱蒙古人種、亞美人種)、白種人(或稱歐羅巴人種、歐亞人種、高加索人種)、黑種人(或稱尼格羅人種)、棕種人(或稱澳大利亞人種)。黃種人主要居住在亞洲東部、北部、東南亞島嶼和美洲。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西南部、南亞和非洲北部,以及今天的美洲和澳大利亞。黑種人集中在北回歸線以南的非洲中南部。棕種人則主要居住在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
盡管不同人種有著明顯的差別,但他們之間仍然可以繁育後代,所以應該屬於同一個物種。隨著不同地區人們的頻繁接觸和通婚,也逐漸形成了一些過渡性的小人種,他們的體貌特征往往介於兩個人種之間,也就是“混血兒”的一種情況吧。例如,生活在歐亞交界地區的烏拉爾人種就是黃種人和白種人混血產生的。而南太平洋島嶼上的波利尼西亞人種則是黃種人和棕種人混血的後代。
人種之間的區別主要包括膚色、頭發的顏色和形狀,以及眼、鼻、唇的形狀等。
黃種人的膚色介於黑種人和白種人之間,隨著地區的不同而略有變化,一般北方人較淺,南方人較深。臉比較扁平而寬大,顴骨特別突出,頭發一般直而硬,胡須比較稀少。鼻子的寬度也介於黑種人和白種人之間,鼻梁偏低。但美洲的印第安人鼻梁比亞洲的黃種人要高一些。黃種人眼睛張開時的裂縫相對比較窄,在眼睛靠近鼻子的一端,上眼皮蓋著下眼皮。多數人的上門牙內側呈鏟形。
黑種人的皮膚顏色黝黑,頭發呈波浪形或卷曲,鼻子特別寬,鼻梁較塌,鼻孔特別寬大,嘴寬而向前突出,嘴唇較厚,並且外翻,眼睛呈黑色,胡子較少。
北歐的白種人,皮膚和頭發的顏色都比較淺,向南逐漸加深。北非、中東以及印度的白種人膚色更深,有的甚至和黑人差不多。頭發呈波浪形,比較柔軟。男性的胡須一般比較濃密。麵頰狹長,顴骨平塌。鼻子狹而高,嘴不向前突出,嘴唇較薄,口的寬度也比較小。上門牙呈鏟形的人非常少。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白種人,眼睛的顏色比較淺,往往帶有藍色、褐色或灰色。
棕種人的皮膚為棕色或巧克力色,頭發棕黑色而卷曲或呈波浪形。鼻子較寬,嘴巴向前突出,嘴唇較厚,這些特點與黑種人比較相似。
但是棕種人的眉骨比其他人種都要粗壯得多,從起源上看,他們很可能是爪哇猿人的後代,在進化上很早就與非洲黑人相分離。他們之所以與非洲黑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可能是由於所處的環境比較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