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夫察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

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則奸佞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則危矣。

見微知著

【原典】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譯文]

我們如果看見月亮出現了暈圈,那麼過會兒必定會刮起大風。我們如果發現柱石一旦濕潤,那麼過會兒就一定會下雨。雖然每個人類的事情都有些不一樣,但是這些事情的原理是相同的。

因此,我們隻有善於觀察事情的內在現象,才能夠從那些隱藏在細微之處,發現事情的真正本質。

[事典]

那個時候,劉備才剛剛當上皇帝,政務比較繁忙,但是如果有客人前來拜見的話,劉備還是會禮貌的接待。

有一天,一位客人前來拜見劉備,一向禮賢下士的劉備自然熱情地接待了這位客人。客人也非常的有禮貌,還說劉備當上皇帝是\"順天意,合民心\",把劉備誇得笑不攏嘴。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走進了大廳,正看見劉備和一個陌生人在愉快地聊天。

那個人看見諸葛亮走了進來,便找了一個借口去廁所。這是時候,諸葛亮突然說道:\"大事不好。陛下,趕快命令侍衛抓住剛才那個人,他是一名刺客!\"

劉備聽到諸葛亮的話,不禁感到大吃一驚,驚恐地說道:\"那個人,不可能是刺客吧?\"

諸葛亮斬釘截鐵地說道:\"那個人絕對是一名刺客,陛下趕緊派人去尋找他。\"

劉備向來對諸葛亮的話語充分信任,這次有聽見諸葛亮如此肯定的回答,他立刻命令侍衛前去追趕尋找剛才那個人。

劉備發下命令之後便回身和諸葛亮談論剛才那個人。劉備告訴諸葛亮說剛才那為客人是專門前來拜訪他的,並且還和他進行了很好的交談。劉備非常喜歡剛才那個人,說那個人在談論天下大局的時候,說得非常有道理,看起來不像一個刺客!

和諸葛亮聊到最後,劉備搖搖頭說道:\"像這樣才華橫溢的人,怎麼可能是一名刺客呢,你判斷錯了吧?\"

諸葛亮聽完劉備的說法,也搖了搖頭並且說道:\"陛下,您切不可以貌取人啊!剛才那個人絕對有問題,而且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倘若微臣剛才晚來一刻,陛下您可能就會有危險了!\"

劉備聽後,還是不相信諸葛亮的話,說道:\"丞相你一定是想得太多了,那個人從言談舉止上看起來根本不像一名刺客啊!\"

諸葛亮耐心地對劉備說道:\"陛下,剛才您可能沒有注意到,在我剛剛進來的時候,看見這個人在和您說話,雖然他的臉上充滿了笑容,眉開眼笑的,但是仔細看起來總會看到有一些不對勁。他的眼睛四處亂瞄,眼神總是躲躲閃閃的,不像是一個正派之人應有的表現。他的外表暴露出奸形,內心藏著邪惡,因此,我認為很可能那個人是曹操派來刺殺您的!\"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一段分析,頓時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就在這個時候,派出去的侍衛也回來了。侍衛說道:\"陛下,剛才那個人已經從牆頭翻出去逃走了,派人去追趕,但是追丟了!\"

劉備聽到這個消息,感到非常生氣。他生氣並不完全因為侍衛沒有將那個人追回來,還有一部分是氣自己怎麼沒有看出那個人暗藏的心思,還被對方的花言巧語吹捧的喜形於色。

劉備讓侍衛和諸葛亮退下之後,便做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反思自己,並且處理剩下的政務。

察而後明

【原典】

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夫察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

[譯文]

我們如果不認真仔細地去觀察事物,又怎麼能夠發現暗暗隱藏的人情世故以及虛偽小人的那些行徑呢?

我們隻有做到明察秋毫了,然後才能夠知曉事情的真偽,明辨世間的虛實。

我們做到了明察後,就能夠清楚事情的真相,隻有這樣才能夠做出正確抉擇和很好處理事情,那麼目的才能夠順利實現。

如果我們做不到明察,那麼做事情就不會達到滿意的效果,也不會達到目的。

[事典]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智伯想要將衛國消滅掉,但是如果采用正麵對決的強攻硬打手段,最後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不小的傷亡,因此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采用秘密偷襲的方法。

為了能夠讓衛國麻痹大意,智伯命人將四百匹優良的野馬和一塊上好的玉璧贈送給衛國君主,並且還讓使者表達想要和衛國建立深厚友誼的強烈意願。

從綜合實力上來看,晉國要比衛國強大。大國向小國主動示好,這本來就是非常稀奇的事情,所以衛國的君主和大臣都感到受寵若驚。衛國君主非常的開心高興,諸位大臣也紛紛上前獻上祝賀,隻有南文子一人眉頭緊鎖,似乎在思考什麼東西。

衛國君主看見一直愁眉不展的南文子不解地問道:\"大國主動與我國交好,想建立深厚的友誼,你怎麼還一直不開心呢?\"

南文子回答道:\"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咱們並沒有做出對晉國有利的事情,但是卻得到了他們送來的禮物,這顯然不符合常理,不可不察啊。這四百匹優良的野馬和一塊上好的玉璧,應該是小國想要依附大國而獻上的禮物,但晉國可是一個綜合實力很強的國家,它為什麼會做出這件事呢?既然智伯已經這樣做了,大王您更應該多加防範了。\"

衛君仔細想了想南文子的話,感覺他說的確實非常在理,並且說道:\"你說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南文子心情平和地說道:\"大王先不必著急。大王您可以先命令駐紮在邊境地區的軍隊,讓他們加強巡邏戒備,增多戍守的人數,用來防止晉國進行突然襲擊。隻有這樣才能夠做到萬無一失。\"

衛國君主也認為南文子的策略非常正確,於是便連忙降下命令,讓駐紮在邊境地區的軍隊時刻保持警戒狀態,隨時準備戰鬥。

衛國君主降下命令沒過多少天,智伯就率領晉國的軍隊準備對衛國進行奇襲。當智伯感到邊境的時候,看見衛國軍隊守備非常森嚴,而且看上去就像是做好了充足準備,就等著敵人前來。智伯眼看情形不對,就立即下令讓部隊原路返回。

在返回的路上,智伯還對部下說道:\"衛國之中,一定有賢能之人存在,要不然怎麼能夠預先識破我的計謀呢。\"

衛國君主受到邊境傳來晉國撤軍的消息,一直緊張的心情瞬間放鬆了,還召見南文子當麵賞賜表揚了他。

聽其言觀其行

【原典】

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譯文]

先認真聽他到底想說什麼,然後根據他的言語和行動來審視他。觀察他的神情,然後找到事情之中暗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