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文王福氣不好,才登上寶座三個月就去世了。子楚繼位,是為莊襄王。華陽夫人被尊為華陽太後,而子楚的生母夏姬則被尊為夏太後。這使兩位太後都對呂不韋感激不已,呂不韋一下成為舉國顯要的人物。
莊襄王剛繼位,就任用呂不韋做宰相,封他為文信侯,其封邑達十萬戶之多。事情的發展完全按呂不韋事先設計的那樣進行著。他用千金買進了一個宰相之位和十萬戶的封地。
莊襄王在位三年就死了。公元前246年,太子嬴政繼位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總理國家大事。趙姬讓嬴政尊稱呂不韋為\"仲父\",意為嬴政的第二個父親,事實上他已操縱著整個秦國的政權。
知其所取舍
【原典】
聖賢事業,非大誌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舍。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
[譯文]
聖賢們的事業,如果不是胸懷大誌的人,還有誰能夠承擔呢?
所以,好色之人與賢德之人,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和不需要什麼!
齊桓公和晉文公雖然好色,但是他們仍然是霸主;唐太宗和宋太祖雖然好色,但是他們還是被稱為明君。
[事典]
晉國公子重耳離開狄國後,到達齊國;齊桓公為重耳娶妻,又賜馬二十乘。
重耳安於這種生活。隨他出行的人都認為這樣做不可以,打算離開齊國,並在桑樹下商量辦法。
一個養蠶的侍妾正在樹上聽到了一切,她向薑氏報告。重耳妻薑氏殺了她以滅口。
她又對公子重耳說:\"您有君臨四方的誌向。聽到你們謀劃的人,我已經殺了。\"
重耳說:\"沒有這回事。\"
薑氏說:\"您走吧。留戀妻室與貪圖安逸,確可以敗壞人的名聲。\"
重耳不同意。
薑氏就與子犯商量,灌醉了重耳,然後把他送走了。
重耳醒後,氣得操起戰戈追打子犯,但時已經離開齊國很遠了。重耳隻好開始他的周遊生活。
點評:
作為領導者,必須要有好的品德修養,要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能容納賢才,不能自以為是。這樣,才能讓那些阿諛奉承之徒遠離自己,使賢良之士親近自己,否則國家就很危險了。
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吳起主張\"親賢能、遠佞人\"的至理名言。作為統治者,的確必須容納賢才、知人善任。
能識別人才並且加以妥善任用是治理好國家的重要謀略。知人善任,是古今中外所有功成名就的政治家的經驗總結,也是政治家在用人之際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楚漢相爭四年,劉邦終得天下,主要原因便在於能夠容納賢才、知人善任,把不同長處的人安排在相應的位置上。劉邦曾在洛陽南宮舉行的宴會上問大家:\"各位諸侯、各位將軍,希望你們不要隱瞞我,請明白告訴我為什麼我能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去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說:\"項羽表麵待人很好,但實際上卻妒忌有德有才的人,對功臣加以迫害,對有能之人不信任,所以失去了天下。而陛下派人去攻城占地,往往將打下的地方封給有功之人,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益,所以能得天下。\"
劉邦卻說:\"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說在營帳內分析形勢,製定戰略方針,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所以我任命他為軍師;坐鎮後方,安撫百姓,籌集糧餉,保證糧草源源不斷地供給前方,我不如蕭何,所以我任命他為後方留守;親自帶領千軍萬馬,攻必克,守必固,我不如韓信,所以我給予他封王賞地;樊噲出身低微,但勇敢過人,我任命他為步將。是因為我任用這些傑出的人才,所以才能取得了天下。\"
\"國不乏賢\",作為統治者必須\"誠必用賢\",意即應真心誠意地重用人才。在用人方麵,為政者不能隻是空談重視人才,而應該在行動上誠心誠意重用之。因為隻有開誠布公、拋開個人私利偏見,才能使真正的賢才為己所用。
\"國不乏賢\",但是在選賢任能的過程中,還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例如,有人認為選拔人才應該\"舉賢不避親,薦能不避仇\",這種用人方法或許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時期會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是否適用於每一個時期呢?漢朝的用人製度就明顯排斥這種做法。
《後漢書》中說:初,朝議以州郡想黨,人情比周,乃製婚姻家之家機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複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二州,久缺不補。
這話的意思就是,本地人不得為本地長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監臨,有血緣關係或者婚姻親屬關係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門或者地區為官。
很多人可能有疑問,你要的不是\"賢\"嗎?隻要是\"賢\",你管他是不是\"親\",何必分他是不是\"親\"。特別是現在,人才難得,為了表明自己對人才的渴求和不拘一格,隻要是人才,都接納,都歡迎。
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暫時的人才,卻可能會破壞整個企業的管理製度,擾亂企業的管理環境,最終使得非親非故的人才不願意進來,導致企業破敗了局。
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實行\"舉賢避親\",能夠避免企業\"家族化\",因為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家族化\"存在很多弊端。
如果企業舉賢而不避親,往往使得相互之間的角色模糊。家族成員是企業的員工、總經理等,同時,又是董事長的侄子、總經理的侄女等,公司內部關係非常混亂。
另外,其他員工在與\"這些員工\"共事時,往往會有很多的\"顧慮\",既擔心自己的貢獻得不到認可,同時害怕得罪\"這些員工\"而導致上司的批評等,這會嚴重打擊其他員工的積極性。這給企業帶來的後果,在短期內或許不是很明顯,但是從長期來看是不利於企業發展的。
更重要的是,由於是\"親\",當違反了企業規章製度的時候,往往有情麵的存在,甚至還有說情的存在,懲罰起來變得非常的艱難,並可能導致製度的失效和管理的混亂,公司的管理摻進了很多非經濟的因素,企業最終不能正常運轉。
民營企業研究專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俞飛說:家族化經營帶有一定的封閉性,家族觀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優秀人才比較困難。而企業又要發展壯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時隻有從家族內部挖掘,結果家族中一些資質平平、能力一般的人進入高層。
盡管這些人不比其他員工的貢獻大,甚至還要小,他也會因自己的特殊關係而爭權奪利、不幹實事、頤指氣使、自封\"元老\"、養尊處優並要獲得超額利益,這對執行企業的管理與激勵機製打擊很大,會嚴重影響到非家族成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影響到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因此,必須堅定\"舉賢避親\"的選才原則,必須堅決杜絕\"舉賢不避親\"甚至\"唯親是舉\"\"任人唯親\"的情況,如果等到企業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這時再來製止就晚了。因為,你的核心員工或者說那些關鍵員工早就被\"這些員工\"\"嚇\"跑了。
當然,從舉賢不避親到任人唯親,再到舉賢避親,直至任人唯賢,這些觀念的轉變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舉賢避親\",也是我國地產業的龍頭企業萬科的招牌。
在萬科的人力資源製度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舉賢避親\"。新職員在入職時,如果有親友在萬科工作需要申報;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在萬科沒有親屬關係的求職者;親戚之間不能在同一個公司任職。
這條製度來源於一個故事。萬科初創時,就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親屬不共事。作為萬科的創始人,王石首先不用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
在1989年那個特殊時期,王石離開公司去外地學習一年。回來後發現,他的一位表妹在公司上班。雖說這位表妹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國際金融專業,是公司需要的人才,但王石硬是以鐵石心腸勸說表妹離開了萬科。
王石說服表妹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有本事,去哪裏都能施展;如果你沒本事,憑什麼在我這兒混?表妹走了,後來在其他公司取得了很好的發展。王石的率先垂範和嚴格的規範製度,保證了萬科人際關係的簡單澄明。
萬科人力資源總監說:\"我們的下屬公司曾經有一個職員申報時說在萬科沒有親朋好友,但後來我們發現,他的哥哥是我們一家分公司的部門經理,這樣的情況發現以後立即辭退。\"
\"在西方公司,夫妻、父子在一家公司都沒有問題,他們的文化就是這樣,你是你我是我,分得非常清楚。但是東方公司更重視情感,我們不希望一個人在公司辦事快是因為他有關係。到了今天,萬科的文化已經決定了大家都喜歡簡單。在萬科內部,大家是工作夥伴,不是大家庭,我們更強調職業紀律感。\"
在貫徹\"舉賢避親\"原則的同時,萬科同時貫徹\"任人唯賢\"的原則。你的經驗、學曆、資曆在萬科隻不過作為定級的一個參考方麵,而作為職員定級的主要標準還是要看個人能力、為公司所做的貢獻以及日常表現。在這種原則下,即使那些並沒有什麼資曆的年輕人,但隻要你的實際工作能力強,萬科就會提供更廣泛的機會。
萬科的用人原則,使得員工才能得到極大的發揮,調動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