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地勢險要,是西京長安的門戶。唐玄宗派大將哥舒翰領兵守潼關,安祿山則派叛將崔乾佑攻打潼關。叛軍在潼關外屯駐半年,無法攻打進去。宰相楊國忠疑忌哥舒翰手握重兵,就奏請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收複失地。

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大將都堅持說潼關為兵爭要地,必須固守,大軍切不可輕出。可是玄宗和楊國忠更加猜忌,接連派宦官催逼哥舒翰帶兵出潼關。

哥舒翰明知必敗,捶胸痛哭一場,迫不得已率兵出關,在靈寶縣西遇叛軍伏兵,一戰大潰,幾乎全軍覆沒,哥舒翰也成了俘虜。

公元756年夏六月,叛軍進入潼關。長安頓時混亂不堪。形勢急迫,楊國忠慌忙跑進皇宮,向皇帝提出\"幸蜀\"的建議。玄宗還在猶豫,因為不到萬不得已,他還不願作一個流亡皇帝。

他吩咐楊國忠,讓他召集百官會議,聽聽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齊集朝堂,不少人惶恐不安,有的連眼淚也淌了下來。大家閉口不言,實際上大家都沒有辦法可想了。

一天晚上,七十二歲高齡的玄宗皇帝,終於經不住貴妃和三位夫人的纏磨,答應去四川避難。楊國忠秘密宣召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帶他的左右龍武軍兩千五百人,前來護駕。

楊國忠賞給將士們大量財帛,等到黎明時分,悄悄打開皇宮西門延秋門,潛行出走。隨玄宗同行的除貴妃和韓國、虢國、秦國三夫人及楊國忠夫妻外,隻有住得近的妃嬪、皇子、公主和皇孫。偌大的皇宮,那些住得偏遠的妃嬪、皇孫和公主,來不及通知他們,就都丟棄不管了。

一行人經過威陽橋,第二天傍晚來到馬嵬驛。這兒的驛使和百姓都已不見蹤影。玄宗等人住進驛館,將士們則在外露宿。將士們走了一天,又累又餓,一個個口吐怨言,憤憤然喧嚷著要楊國忠算帳。那時正有幾名吐蕃使者,來京辦事,路過這裏遇到楊國忠,站在驛館外麵談話。有個軍士故意喊:\"楊國忠勾結吐蕃,想謀反啦!\"一時士兵們齊聲喊起來,有的就向楊國忠奔去。

楊國忠見事不好,急忙跑進驛館西門。幾名兵士追進去,殺了楊國忠,把他的腦袋用槍尖挑著,走了出來。軍士們大聲喊好。之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秘密啟稟太子李亨,誅殺了其他幾個寵臣。事後,眾軍士仍聚而不散。玄宗派高力士出去,詢問為何不散。眾人對答:\"國賊還活著!\"言下之意,玄宗身邊的楊貴妃也應誅殺。

玄宗無可奈何,這位七十二歲的老皇帝,此時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已經沒有能力再來保護他深愛著的楊貴妃。玄宗被迫下了決心,他聲音顫抖地對高力士說:\"這件事就由你處置吧,隻要不用刀劍才好......\"

高力士答應一聲,然後用羅巾一條將亙古少有的美人楊玉環勒死了。這年楊貴妃三十八歲。

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見事不妙,忙拉著楊國忠的老婆和兒子,小侄兒隱藏在馬嵬坡的草叢中。等士兵走了之後,這四人連夜向西逃跑。虢國夫人一行逃了幾天,來到陳倉,在城外小飯店買飯吃。有人發現他們行蹤可疑,便報告了縣令薛景仙。薛縣令帶領役吏將已逃離小飯店的四人追上,弄清身份後,將虢國夫人殺死。

馬嵬驛事件不久,玄宗讓位給太子李亨,自己當了太上皇。太子李亨被當地百姓挽留下來主持朝政,李亨從馬嵬驛一路收拾殘餘的隊伍北上,在靈武即位,這就是唐肅宗。寶應元年,太上皇李隆基病故,終年七十八歲,他當了四十四年皇帝。

點評:

從古至今,無論是官場,還是職場,一直都有這種現象,德才兼備的人往往流於形式,沒有收到重用的實效。

奸佞之徒常會結黨營私、互相吹捧;而對真正的賢才,則惡意中傷,肆意排擠,甚至橫加迫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如果君王不察,很容易就誤用了這種小人,他們一旦得勢,便會更加囂張,結成黨羽,擾亂朝政,而真正的賢才卻被障蔽、被罷黜,甚至遭到被殺害的命運。

南宋時期,秦檜得到宋高宗的信任,官至宰相。1140年,秦檜慫恿宋高宗解除主戰將領的軍權,並誣構謀反罪狀,殺害嶽飛,促成了紹興和議。

秦檜任相期間,獨攬朝政,排除異己,大興文字獄,極力貶斥主張抗金的官員,壓製抗金輿論,篡改官史,獎勵歌頌和議的詩文。他還推行經界法,丈量土地,重定稅額,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稅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貧苦農民家破人亡。這實際上是以舉賢之名,用奸之實的鬧劇,世風怎能不越來越混亂,國家怎能不越來越瀕臨危亡呢!

所以,商末周初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薑太公主張舉賢必須進行嚴格的考核,用\"按名督實\"的標準來杜絕一切官場的虛偽狡詐,使一切奸佞之徒失去進身的機會和鑽營的縫隙,而給真正的賢才開辟出一個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

任何一位官員治理地方的政績,能說明其是否是一個稱職的父母官。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對臣下們的政績進行考察,做到任人唯賢、任人唯德、任人唯能,如果貪官汙吏得不到罷免和懲罰,政績顯著的官員又得不到升遷和獎賞,必會造成人人離心,士無鬥誌,最終釀成國家禍患。

所以,諸葛亮在此明確指出考核在任官員的原則,對治理地方政績良好的官員一定要升遷,對政績不佳、品行惡劣的官員要堅決罷免。

司馬氏建立晉朝以後,當時世風日下,是非顛倒。士人學的是老莊,談的是虛無,做人形同禽獸為通達,仕進以無恥苟得為才能,當官以照例署名為高尚。

凡是放棄職事毫不用心的人,都能享受盛名。如果有人真心做事,反而會被嘲笑輕視。朝廷在用人方麵,是看什麼人給什麼官,而不是看什麼官該用什麼樣的人;求官的人,也是隻選擇有利可圖的官職,沒有好處的官職就不做。

有的大官身兼十幾個職務,實際上卻是什麼事也不管,或者在處理政務上十件事有八、九件都是錯誤的。而朝廷根本不去考核官員,各級官員的升降完全不依據政績好壞來決定。

直到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後,楊駿、楊皇後奪權,混亂的朝綱終於引發了大亂。

和司馬氏的晉朝相比,武則天在統治天下時雖然是以高官厚祿來籠絡人心,但她卻很看重對官員們政績的考察。

凡是真正忠心而且政績優秀的官員,她甚至能從當時酷吏的陷害中把他們保出來,所以始終有一批願意為她效力的能臣,輔佐她成為曆史上成功的皇帝之一。

唐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唐宣宗,自認為明察秋毫,覺得自己的見解一定是正確的。隻要是他喜歡的人,也不管其能否勝任,都會下令起用。

有一次,兵部侍郎蔣伸因為說了幾句使唐宣宗很高興的話,就被任用為宰相。其實蔣伸隻是一個平庸的官員,在任兵部侍郎一職期間,根本沒有做出什麼明顯的政績,唐宣宗隻覺得他的幾句話中聽,就晉升他為相當重要的宰相職位。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朝廷吏治已然大壞,因此宣宗年間朋黨之爭的混亂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政治不清明,官府自然腐敗,政局自然動蕩,治國者應當深思。

任人唯賢,語出《尚書》:\"任官唯賢才。\"是指任用人才不論親疏,隻選擇有才德的。漢高祖劉邦本人雖然沒有多大才能,卻能起張良、韓信等一大批文武賢才,靠他們的輔佐成就了千秋偉業。而項羽雖有雄才大略,卻隻容得江東子弟,以至於不得不上演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白居易把賢才比做國寶,他說:\"古稱國之寶,穀米與賢才。\"

在農業社會裏糧食是最重要的物質,古人把人才與穀米等量齊觀,足見人才的重要性。任人唯賢是千年政治文明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我們現在提高領導幹部隊伍執政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任人唯賢是一種領導責任。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是領導工作、管理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任人唯賢是領導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任人唯賢是領導作風的體現。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是危害最大的不正之風,用人是否公正是檢驗領導作風的直接標尺。

領導幹部要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堅決抵製跑官要官、權錢交易等不良風氣,真正做到選賢任能,對那些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進行重點培養和推薦,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對那些不顧大局、不守紀律、鬧不團結、德才平庸的人,那些不講原則、回避矛盾、吹捧逢迎、見風使舵的人,那些爭名奪利,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不關心群眾疾苦的人,那些投機鑽營、拉拉扯扯、跑官要官的人,不僅不能推薦,還要認真批評教育。

任人唯賢是領導能力的體現。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有局限,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定是知人善任,善於發揮其他人的長處,共同圍繞組織目標開展工作的人。

任人唯賢離不開社會推動。任人唯賢不僅僅是組織和領導的責任,還要靠全社會來推動。由於幾千年封建社會\"禮儀尊卑\"觀念的影響,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仍然存在崇拜權勢、畏懼權勢的陰影。尤其是在對待幹部選任的問題上,部分人總覺得這是上級組織的事、上級領導的事,自己說了白說。

任人唯賢的核心是選人用人的民主問題,隻有真正變\"少數人選人\"為\"多數人選人\"才能保證公正用人、科學選人。

任人唯賢要靠製度保障。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起用賢才,納諫如流,開啟了輝煌的大唐盛世。但由於後來的唐朝當政者任用了楊國忠、安祿山等一批奸臣,唐朝逐漸走向衰落,最後哀帝李祝被迫讓位於自己的重臣朱溫,唐朝滅亡。

這說明任人唯賢僅靠領導者的堅持並不可靠,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製度來推進、來保障。用科學的選人用人製度保證把人選準用準,是確保選賢任能、防止和糾正用人上不正之風的治本之策。

要圍繞如何按照公平、公開、公正和擇優的原則,搞好對選拔領導幹部人選的定性與定量考察,進一步建立健全幹部考察、考核體係;圍繞強化領導責任,加強對選人用人的監督,進一步完善用人失察責任追究製度;圍繞能上能下、加大\"下\"的力度等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暢通幹部進退流轉渠道;圍繞擴大民主、擴大幹部選任的民意基礎,加大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力度,健全群眾監督、群眾參與幹部選任工作的機製,使任人唯賢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