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始計篇(1 / 3)

【原著載文】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於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白話精讀】

軍事戰爭乃是舉國的大事,關係到國民的生死,也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因此不能不深思熟慮。所以,軍事專家不能不考慮以下五件事情,而後才能對敵我雙方的情況有深刻的了解。這五件事分別是道、天、地、將、法。“道”指的是君主與國民上下一心,同生共死而不懼怕任何艱難困苦;“天”指的是打仗要時刻關注天氣的變化,依靠有利的天氣,避開不利的天氣;“地”指的是打仗時要注意地形的情況,利用有利地形,繞開不利地形;“將”指的是統領三軍的將軍要智力超群,賞罰分明,關愛手下,勇猛英明;“法”指的是軍隊的管理需要有一套嚴密的製度。君王或者將軍了解到其中的利害關係,按照我的計謀行事,便自然可以形成對自己有利的客觀形勢。打仗需要用各種方法來迷惑敵人,帶兵打仗之前,君王或者將軍應該進行多方麵的考慮。考慮得越周密,在戰爭中取勝的把握便會越大;否則,勝利的希望便很小。我從交戰雙方戰前的準備中便可以知道誰將取得勝利。

【經典戰例】

商周牧野之戰

商朝末期,紂王四處發動戰爭,濫殺百姓和大臣,並建造酒池肉林,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這激起了天下百姓及四方諸侯的反抗。正在天下大亂之時,周興起了。周文王在討伐商朝的時機還未成熟之時便去世了。文王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周文王去世之前,天下大部分諸侯都已歸順了周。武王姬發為了試探各路諸侯的態度,也為了檢閱一下軍隊準備的情況,決定率大軍到孟津,並讓天下諸侯彙聚此地。戰爭一觸即發,天上濃雲密布。到底周武王會不會攻入朝歌城呢?

話說,各路諸侯在孟津集合之後都認為殺入朝歌的時機到了,但周的國師薑子牙認為商朝的國力依然十分強大,勸周武王退兵。於是,武王果斷率軍隊退回了西岐。回到西岐之後,周武王派了大量的細作進入商朝都城朝歌,監視紂王的一舉一動。十幾年之後,周武王得知殷商大臣比幹被殺,其他忠臣不是被關入大牢便是逃走了,商朝內部統治已是四分五裂。周武王覺得出兵討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就果斷出兵。戰爭開始之時,周軍並不順利。一路上遇到狂風暴雨,雷鳴電閃。惡劣的天氣造成了周軍的車馬及將士時有損傷。薑子牙為了穩住軍心、提高士氣,就對將士們說,上天都發怒了,要懲罰紂王。隨後,天下百姓及各方諸侯紛紛投靠武王。這年的二月二十一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等多個少數民族部落彙合,軍隊的總人數達四萬五千。接著,軍隊浩浩蕩蕩地向朝歌城進發,不久便到達了離朝歌城七十裏的牧野。在牧野,周武王曆數了紂王聽信讒言、殘害忠良、暴虐百姓等多條罪狀。天下百姓及諸侯本來就對紂王的暴行十分反感,聽了周武王的話之後,更加激動。此時,又有更多的諸侯和百姓加入到了討伐紂王的大軍之中。與此同時,商朝的大臣膠鬲探聽到武王姬發率軍討伐紂王的消息,知道大事不好,便立即上報給紂王。

而紂王對武王的進軍毫不知情。紂王的軍隊剛剛跟東南麵的少數民族交戰完,並取得了勝利,紂王與大臣們正在皇宮之中慶祝。紂王得知此消息之後,非常慌亂,馬上撤掉酒席,準備迎戰姬發。可此時,商朝軍隊剛剛打過仗,死的死傷的傷,軍隊還沒來得及休整,並且主力部隊還沒有完全返回朝歌,都城內的兵力十分空虛。於是,紂王隻好命人將一大批奴隸和俘虜編入隊伍,以增加兵力。隨後,紂王親自率大軍趕到了牧野。周武王命薑子牙率領一支精銳部隊作為先鋒前去迎戰紂王。接著,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輛,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衝擊紂王的主力部隊。

戰爭剛開始時,紂王的軍隊還做了一些抵抗,戰事比較慘烈,死傷無數,塵土飛揚,戰馬飛奔。不久,隨著戰局的慢慢變化,紂王手下的將士毫無鬥誌,最後不但不與周軍交戰,軍隊中新編進來的那些奴隸和俘虜紛紛起義,幫助周武王進攻朝歌。周軍見此情形,士氣更加高漲,一鼓作氣,將商軍打得落花流水,紂王的幾十萬軍隊就這樣迅速地瓦解了。紂王徹底絕望,便登上了鹿台,自焚而死。武王姬發在攻下朝歌城之後,又派兵四處討伐紂王手下的諸侯。這些諸侯後來紛紛投靠了周。隨後,周武王犒賞三軍,分封天下諸侯,一統天下。“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殺死了商軍十八萬人,俘虜了三十三萬人。這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製人的著名戰例。它結束了商朝六百多年的統治,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地位。

勾踐大敗吳王

春秋之時,吳國與越國為了爭奪疆土在公元前506年到公元前473年間交戰了許多次。在一次戰爭中,越國在會稽受到吳國軍隊的猛烈進攻後戰敗。至此,越國的國力大大減弱。越王勾踐戰敗之後,一邊向吳王稱臣,一邊反省自身的過錯。接著,越王臥薪嚐膽,製定了二十年的計劃:十年生育人口;十年訓練軍隊。最後,越王勾踐大敗了吳王。到底勾踐是如何臥薪嚐膽,如何向吳王複仇的呢?這一切都得從頭說起。

話說吳越兩國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這兩個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依附著楚國。春秋中期,吳王通過發動戰爭,不斷擴大領土範圍。最後,吳國在“柏舉之戰”中擊敗了楚國,徹底脫離了楚國的控製。為了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吳王開始對弱國越國虎視眈眈。公元前497年越國君王允常去世,他的兒子勾踐繼承王位。吳王闔閭乘越國治喪之時,率軍進攻越國。越王勾踐派出死士伏擊闔閭。吳國軍隊軍心大亂。同時,吳王闔閭也受了重傷,逃回去之後不久便去世了。隨後,夫差繼承闔閭的王位。夫差一心想為父親報仇。他在伍子胥等賢臣的輔助之下,重視農業,日夜操練軍隊。

三年之後,夫差準備率軍攻打越國。這消息傳到了越王勾踐那裏。勾踐準備先發製人,展開攻擊。但是,勾踐的戰前準備並不充分,兵力不是十分充足。夫差派出吳國的精銳部隊在夫椒(今天的蘇州西南部地區)迎戰越國軍隊。兩軍交戰,打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終,由於吳軍實力強勁再加上越軍準備不足,越王勾踐戰敗。勾踐率殘部五千多人退守會稽山(今天的紹興東南部地區)。夫差繼續率軍追擊,並將會稽山團團圍住。正當越國麵臨亡國的危難之時,越王勾踐采納大臣範蠡的建議,決定先投降並向夫差稱臣。於是,勾踐派出大臣文種向夫差求和,並用金銀財寶及美女妃嬪賄賂吳國大臣伯嚭。在伯嚭的幫助下,夫差終於接受了勾踐的投降,撤軍回國。夫差的這一舉動為後來吳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話說勾踐戰敗之後便將朝政交給大臣文種去治理,自己與範蠡去了吳國給夫差當奴隸。同時,勾踐的妻子也給夫差當了奴仆。吳王夫差見勾踐如此誠心,再加上伯嚭在一旁說好話,便釋放勾踐回越國。勾踐回到越國之後首先詔告全國,檢討自己往日的罪過:在沒有準備充分之時便出兵,白白葬送了無數士兵的性命。勾踐親自去看望貧民,撫養孤寡老人。他在休息的地方懸掛著一個苦膽,時不時地去品嚐苦膽的味道,來不斷告誡自己要發奮圖強,走出困苦的境況。與此同時,勾踐還頒布了相關的法令,鼓勵生養,十年之內不向國民征稅。隨後,越國的百姓都十分富足,對待勾踐如同自己的親人一般。為了持續地麻痹吳王夫差,勾踐還時不時地派人進貢各種珍寶金銀給夫差,以表示自己的忠心。這樣既消除了夫差的戒備心又助長了他傲慢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