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始計篇(2 / 3)

夫差打敗勾踐之後,國土麵積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國力也越來越強大。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夫差根本沒有察覺到勾踐的真正意圖。公元前484年,齊景公去世。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心中大喜,決定率軍北上,進攻齊國。吳國與齊國在艾陵(山東萊蕪東北地區)交戰。“艾陵之戰”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圍殲戰。此戰吳王夫差徹底打破了以往的戰爭模式,知己知彼,指揮果斷,調度有方。在兵力部署方麵,夫差錯落有致,將部隊分為誘敵,接戰,預備力量三塊,展現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全殲齊國十萬軍隊。公元前482年夫差帶著勝利的喜悅想進一步稱霸中原。於是,夫差邀約晉定公及各國君王在黃池(今日的河南封丘西南部地區)彙合。由於夫差此行帶走了約三萬精銳部隊,造成國內兵力空虛。越王勾踐見複仇的時機到了,便調集了四萬九千多人,兵分兩路:一路趕去切斷夫差回國的道路;另一路火速進攻吳國都城。吳國太子接到越國前來攻打的消息之後,急匆匆地率軍迎戰越軍。勾踐率軍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吳軍,並俘虜了吳太子,攻入了吳國的都城姑蘇。遠在黃池的夫差聽說勾踐攻下了都城並俘虜了太子,並未立即率軍返回,而是一連殺掉了好幾個前來報信的士兵,以達到封鎖消息的目的。隨後,夫差用武力逼迫晉定公屈服,成功地當上了霸主。接著,夫差趕忙率領眾將士回國。在返回的途中,吳國軍隊不斷聽到國都已被攻陷,吳太子已被殺害的消息。三軍將士鬥誌全無,完全失去了取勝的信心。吳王夫差覺得此時若與勾踐交戰結果必敗。於是,他派伯嚭向勾踐求和,以達到休整部隊的目的。範蠡勸勾踐說,以現在越國的兵力還不足以完全消滅吳國,可先接納夫差的求和。勾踐采納了範蠡的建議,撤軍回國。夫差返回吳國之後,見國內饑荒嚴重,便下令全國休養生息,等待國力強盛後再向越國複仇。越國大臣文種見吳國逐漸恢複了往日的強盛,便勸勾踐抓緊出兵攻打吳國。公元前478年,天降災禍,吳國遇上了旱災。勾踐覺得機會來了,準備大舉進攻吳國。

開戰之前,勾踐廣泛聽取大臣的意見,建立了一套賞罰分明的軍事製度。同時,勾踐為了鼓舞士氣,取得國民的支持,還以“為國複仇”為口號。隨後,勾踐率軍打到了笠澤(今蘇州南麵的一條江)。夫差率軍迎戰越軍。兩軍隔江對峙,戰爭一觸即發。天黑之時,越王勾踐命部分士兵隱蔽在江中。夜半時分,江中的越國士兵假裝要渡江進攻吳國,鑼鼓震天,殺聲陣陣。夫差果然中計,將軍隊分成兩翼準備迎戰。此時,勾踐已悄悄地率軍渡過了江,並突然對吳軍比較薄弱的中軍展開攻擊。吳軍方寸大亂,勾踐率軍乘勝追擊,在於沒(今蘇州南部地區)與於郊(今蘇州郊區)兩地兩次大敗了吳軍,完全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夫差戰敗之後便率軍退守在都城姑蘇。由於姑蘇城非常堅固,勾踐一時難以攻下。於是,勾踐想到了打持久戰,下令將姑蘇城團團圍住。兩年之後,姑蘇城中物資糧食消耗殆盡,勾踐下令攻打姑蘇城。姑蘇城被攻破之後,夫差率殘存的士兵逃到了姑蘇台上並派人向勾踐求和。但是勾踐這次沒有答應。夫差在絕望中自殺身亡。吳國至此滅亡。就國力而言,越國絕對比不上吳國。但是越王勾踐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其中的原因是非常明顯的。首先,越王勾踐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及時地頒布法令,推行改革,增強了國力;其次,勾踐看準了時機,在吳國國力衰落的時候出兵攻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牧大敗匈奴

戰國時期趙國鄰近匈奴。匈奴軍隊驍勇善戰,進攻與撤退的速度都非常之快。趙國邊境上的老百姓常常受到匈奴的騷擾。因此,趙國不得不組織起一支強大的軍隊來對抗匈奴。在與匈奴長期的交戰之中,趙國的李牧將軍英勇過人,智力超群,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的名將。智勇雙全的李牧將軍在浩瀚的沙漠中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茫茫無際的北方沙漠,人跡罕至,自然天氣又十分惡劣,趙國駐守邊境的將士們都過著極度艱苦的生活。李牧將軍十分重視改善將士們的生活條件。他根據邊境上的實際情況,把當地的部分稅收統一用於軍隊的日常開支,讓士兵們每天都能吃到牛肉,如此一來便大大地提高了將士們的生活水平,鼓舞了士氣。與此同時,李牧將軍還非常注重軍事訓練。他在趙國邊境設置了許多烽火台,派士兵駐守同時加強了對情報工作的管理,密切監視匈奴軍隊的一舉一動。因為匈奴軍隊凶殘,實力強大,李牧將軍便下令,如果匈奴前來進犯,百姓和士兵都應迅速退入堅固的城池當中,不準私自出戰,否則將被斬首。轉眼間,幾年過去了,匈奴每次進犯趙國邊境,士兵與百姓都躲入堅固的城內,而不出來交戰,匈奴自然無法掠奪到任何財物。如此一來,趙國百姓的損失便大大地減少了。趙國軍隊的這種表現讓匈奴首領覺得李牧將軍是一個膽小怕事的無能之輩,甚至連駐守邊境的部分將士也覺得李牧將軍是因為懼怕匈奴才退入城中的。消息傳到趙王耳中,再加上奸臣的陷害,趙王對李牧的表現極為不滿,認為李牧這樣做有損趙國的國威,多次派人責備李牧。而李牧依舊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完全不理會趙王。趙王非常生氣,便下令召回李牧並派另一個將軍頂替了李牧的位置。李牧被召回的一年當中,匈奴多次進犯,趙國軍隊每次都出城迎戰但都沒有好結果,損失非常慘重。趙王無可奈何,隻能派心腹大臣去請李牧再次出師。

話說李牧將軍被強行召回之後,整天都悶悶不樂,呆在家裏不出門。他一想到趙王對自己的不公正做法就十分無奈、心酸。李牧將軍一直想找個機會向趙王解釋清楚,但總是沒有機會。而更讓他無奈的是,他過慣了軍中緊迫的生活,回到家後無法適應清閑的生活。某天,趙王派出的大臣來到李牧將軍家中。當這位大臣說明自己的來意之後,李牧將軍心中大喜,但一想到趙王曾三番兩次地責備自己,還是不要馬上答應出師的好。於是,他用非常冷淡的語氣說,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已經無法再出去打仗了,請趙王另請能人異士。趙王派來的大臣知道李牧將軍是在說氣話,便上前說:“將軍你不要再推辭了,過去是趙王對不起您,現在專門派我來表達歉意,希望李將軍拋開個人的恩怨,以國家大事為重,以趙國邊境上百姓的安危為重。”李牧將軍點了點頭說:“我李牧也不是不講理的人。現在就把我的想法說出來,請你轉告趙王。當日我駐守邊疆,下令士兵與百姓躲入城中,不是懼怕與匈奴交戰,而是要避開匈奴軍隊的鋒芒,麻痹他們,等他們放鬆警惕之後再出兵。這樣便能將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不久,李牧將軍便再次出征了。他的計策還是跟當年一樣,一旦匈奴來犯,趙國軍民便躲入城中,不與之交戰。如此三五次之後,匈奴便更加堅定地以為李牧是個膽小無能的人,趙軍不堪一擊。於是,匈奴更加囂張,狂傲,根本沒有把趙軍放在眼裏。與此同時,李牧將軍像當年一樣厚待將士。將士們從未打過勝仗卻得到將軍如此的厚愛,心中十分感激,恨不得馬上出去跟匈奴打一仗來報答李將軍的恩德。將士們的心事,李牧將軍都看在眼裏了。他覺得此時將士們的士氣非常高漲,與匈奴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了。於是,他在軍營中選了一千三百輛戰車,精壯的騎兵一萬三千多人,英勇善戰的步兵五萬多人,弓箭手十萬人,日夜嚴加訓練。同時,李牧將軍還讓百姓出去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以此來誘惑匈奴。不久之後,烽火台上的狼煙飄了起來,烏雲密布,匈奴終於再次侵犯趙國邊境。李牧隨即派出軍隊迎戰匈奴,但是他下了軍令:此次戰鬥,隻許敗給匈奴,不許取勝。於是,這場戰鬥,匈奴輕而易舉地便取得了勝利。匈奴首領聽到勝利的消息之後,心中大喜,隨即率大軍前來進攻。

李牧將軍期盼已久的這一天終於來到了。他早已暗中派出了精銳部隊,埋伏在戰場四周。匈奴首領剛取得了勝利,再加上從心底裏瞧不起李牧,便大膽率軍挺進,哪裏知道,李牧將軍的陣法變幻莫測,奧妙無窮。李牧將軍見匈奴毫無戒備心理,便突然下令分開包圍匈奴軍隊的兩翼,並用精銳部隊進攻匈奴軍隊中間部分。匈奴軍隊根本沒想到趙軍如此英勇善戰,與往日的膽小懦弱完全不同。趙軍勢如破竹,不可阻擋,將匈奴軍隊殺到慘叫連連。大漠之中,沙塵飛揚,遮天蔽日。這一仗打下來,大漠到處是匈奴士兵的屍體。趙軍殺死並俘虜了匈奴軍隊十萬多人。最後,李牧將軍率大軍追擊匈奴殘餘部隊,收複了許多被匈奴占領的城池。匈奴首領差點被俘虜,慌亂之中狼狽逃走。往後的數十年當中,匈奴都不敢侵犯趙國的邊境。此次趙軍對匈奴作戰的勝利,要歸功於李牧將軍在戰前數十年的沉穩與部署,讓匈奴掉以輕心,讓趙國士兵的士氣空前地高漲。李牧將軍的勝利告訴世人,行軍打仗除了要沉得住氣,抓住瞬息萬變的戰機之外,還要精心部署,出乎敵人的意料。這就是所謂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