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兩次奇襲
三國末期,魏國司馬昭多次派兵征討蜀國。魏國將軍鍾會率主力十二萬人奔向蜀國。魏國的軍隊人多勢眾,主帥又用兵有方,蜀國軍隊節節敗退,失去了很多城池。在此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蜀國謀士薑維將軍隊從前線撤了回來,與蜀國將領廖化等人會合後,退到了劍閣。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薑維憑借劍閣的險要地勢與魏國將軍鍾會對峙,將十幾萬魏軍擋在了前方,徹底打亂了魏軍的行軍計劃。兩軍對峙很長一段時間之後,鍾會打算撤軍。此時魏國的另一位將軍鄧艾上書司馬昭說自己可以率領一支隊伍從另一麵偷偷繞過陰平,偷襲成都。如果成功,薑維必定派兵支援成都,到時候可以乘機衝下劍閣。鄧艾的請求得到了司馬昭的許可。當鄧艾向鍾會說出這個計劃時,鍾會大笑著對鄧艾說這是個妙計。隨後,鄧艾率軍去偷襲成都。鄧艾走後不久,鍾會便貶低鄧艾是個庸才。陰平,因處在摩天嶺的北麵(古代稱山的北麵為陰)而得名,有進入蜀國的一條偏僻的小路。鍾會認為通過陰平,偷襲成都,需要翻過高山峻嶺,地勢更加險要,根本不能取勝。要是被蜀軍發現了,將會被困在高山峻嶺之中,隨時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也難怪鍾會要如此貶低鄧艾。那麼,鄧艾能成功嗎?蜀國的命運又將如何?
話說,鄧艾堅信自己可以成功。他首先派出自己的兒子鄧忠率領先鋒部隊在前麵開路,自己則率領三萬精兵跟在後麵。鄧艾每走一百裏便留下三千士兵安營紮寨,以防前方有不測。隨後,鄧艾率領手下將士在荒山野嶺中,砍伐樹木開路,軍隊走了大約有二十日,還未見到人跡。最後,他們來到了非常險峻的摩天嶺,被擋住了去路。因為摩天嶺西麵是懸崖峭壁,無法翻越。鄧忠便建議父親撤軍。鄧艾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看了看懸崖峭壁,決定用毯子包裹住自己的身體,滾下去。鄧艾手下的將士見到後紛紛效仿。鄧艾達到山下時並未受傷,於是率領安然無事的士兵繼續前進。當鄧艾率軍來到江油城時,守城的將軍馬邈嚇得魂飛魄散,急忙向魏軍投降。這年十月,蜀國國君劉禪知道形勢危急,便派人向東吳求救。東吳隨即派出將軍丁奉前來支援蜀國。但是東吳的軍隊始終沒法牽製住魏國軍隊。與此同時,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迎戰鄧艾。但是諸葛瞻這人優柔寡斷,沒有及時利用地形打擊鄧艾的軍隊。等到鄧艾進入平原地區便長驅直入,火速打敗了諸葛瞻的先頭部隊。諸葛瞻無可奈何,隻能退守到了綿竹(今四川德陽地區)。鄧艾繼續率軍進攻綿竹。不久,綿竹便被攻陷了,諸葛瞻被殺。鄧艾率軍直奔成都。蜀國上下根本沒有人想到魏國軍隊會通過陰平進入成都,所以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作戰的準備。蜀地的百姓聽聞魏軍已攻了進來,非常害怕,紛紛逃命。整個蜀國頓時間像炸開了鍋一樣,一片混亂,局勢失去了控製。蜀君劉禪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商議此事。有些大臣建議劉禪投降魏國;有些大臣勸劉禪逃往東吳。由於大多數臣子都同意投降魏國,劉禪無可奈何,隻能決定投降。於是,劉禪命人趕緊打開了城門,魏軍隨即占領了成都城。此時,薑維正在前線與鍾會打得天昏地暗,難分勝負。最後,薑維接到劉禪的命令,不得不向鍾會投降。蜀國的將士們放聲大哭,氣得用刀直砍石頭。隨後,魏國軍隊迅速占領了蜀國。至此,建國四十三年的蜀國徹底滅亡了。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一場非常著名的奇襲的戰鬥。從鍾會與薑維在劍閣對峙到鄧艾偷渡陰平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魏軍便成功地改變了被動的局麵,順利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一切都得歸功於鄧艾的妙計。鄧艾繞遠路,越過重重的高山峻嶺。這一切看似對自己毫無益處,反而有害,但是蜀國軍隊根本沒有想到有人能從摩天嶺上滾下來。這給鄧艾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下麵要講述的是一個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關的奇襲戰鬥,精彩無限。
鄭成功幼名福鬆,名森,字明儼,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公元1658年,鄭成功統率十七萬軍隊與浙江東部的張煌言彙合,共同商討北上討伐清軍的計策。聯軍在趕往長江的途中在羊山海域遭到了台風的襲擊,士兵傷亡無數,船隻也毀壞不少,損失十分慘重。鄭成功隻能將軍隊領到廈門進行休整。第二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上與張煌言彙合。聯軍這次在鄭成功的帶領下順利進入了長江,並且一鼓作氣,攻下了鎮江、瓜洲,最後包圍了南京。張煌言也率軍亦收複了蕪湖一帶許多城池,江東地區的清朝將士一聽到鄭成功的名字就非常害怕。最後鄭成功不小心中清軍緩兵之計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隨後,鄭成功拒絕向清朝政府投降,不得不率殘部退守金門島。退守金門是鄭成功的人生轉折點。這拉開了他抗擊荷蘭侵略者的序幕。
鄭成功退到金門之後,為了蒙騙荷蘭統治者,就先給荷蘭的總督揆一寫了一份信並送上厚禮,以表示對荷蘭的忠心。與此同時,鄭成功還命手下開始招募大量的士兵並加緊製造船隻、做好戰爭的準備。荷蘭總督揆一也早就提防著鄭成功,特地請求荷蘭政府調集更多的軍隊,駐守在台灣,以應對鄭成功可能發動的戰爭。隨後,荷蘭政府加派了十二艘戰艦,一千多士兵前來支援。但當為首的軍官樊特郎見到鄭成功的信件之後,卻認為鄭成功的話非常可信。於是,他隻留下了三艘戰艦及六百士兵在台灣。鄭成功得知樊特郎相信了自己的話,並在探知了荷蘭的軍隊部署之後,果斷決定向台灣島上的荷蘭軍隊開戰。1661年3月22日,鄭成功率領三萬精兵直奔向台灣島。當時,荷蘭政府在台灣島的總兵力隻有兩千多人。並且,荷蘭的部分軍隊還分散在台灣島周邊的其他島嶼上,由於水路比較狹窄,隻能通過小船來通行。這便造成了荷蘭軍隊交通及信息等各方麵的不方便,給鄭成功帶來了絕佳的機會。鄭成功決定先攻下鹿耳門港,因為那裏隻有六名荷蘭士兵看守,容易攻下。一天,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的機會乘著戰艦迅速靠近了鹿耳門港。六位荷蘭士兵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便被消滅了。從鹿耳門海港進入台灣島有兩條海路:其中一條水深比較容易行船,但是有荷蘭的重兵把守;另一條路水淺,不利於行船而且有許多礁石,但是沒有荷蘭軍隊看守。鄭成功決定鋌而走險。不久,海水漲潮,鄭成功的軍隊冒著風浪,成功地從鹿耳門港出發,最後順利地繞過了荷蘭人重兵把守的地方。荷蘭軍隊根本沒想到鄭成功會走那條十分危險的航線。所以當荷蘭士兵見到鄭成功的軍隊時便驚慌失措,束手無策。最後,荷蘭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隻能退入赤嵌樓炮台,用火炮向鄭成功的軍隊射擊。當天夜裏,鄭成功率領大軍趁著天黑,迅速在禾寮港登陸,準備從後方攻擊赤嵌樓。與此同時,當地同胞知道鄭成功的軍隊已經打到了台灣島,都樂開了花。他們紛紛出來迎接鄭成功,並送上了糧食。因為當地同胞的熱情支持,鄭成功的軍隊的糧草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並且孤立了島上的荷蘭軍隊。天亮之後,荷蘭軍隊在赤嵌樓以及台灣城的幾艘戰艦便暴露在鄭成功的軍隊麵前,被困住了。此時,台灣城的守軍有一千多人,荷蘭軍隊的最高長官揆一正躲在城中,不敢出來。而赤嵌樓內的守軍隻有四五百人。這兩個城之間的聯係早就被鄭成功給截斷了。不久之後,鄭成功決定進攻赤嵌樓,同時,揆一派兵前來支援。鄭成功出動了“鐵人”軍隊。所謂“鐵人”就是,讓一些非常健壯的士兵,穿上事先打造好的鋼鐵盔甲。這些鐵人穿上鋼鐵盔甲之後,就連火槍也打不進。揆一派出的增援部隊都被“鐵人”軍隊揮舞大刀,砍了個稀巴爛。此時,鄭成功沒有後顧之憂,很快便將赤嵌樓攻陷了。隨後,鄭成功放了兩個荷蘭軍官回去台灣城給揆一帶話,讓揆一趕緊投降。但是後來揆一拒絕投降。於是,鄭成功又命人手下士兵抓緊休整,準備攻打台灣城。在圍困台灣城八個月之後,鄭成功最終將台灣攻打下來。最終,揆一見勝利無望,便率殘餘部隊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霸占了三十八年的台灣島又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戰爭屬於正義的、反侵略的戰爭。此次戰爭的勝利,歸功於鄭成功敏銳的判斷力與高明的奇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