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莫非我與他無緣,兩次拜訪都見不到他。”無奈之下,隻好借來紙筆,給諸葛亮寫了一封簡短的信。劉備再次失望地回到新野。

劉備回到新野,由於事物繁多,不知不覺寒冬已經過去了。劉備特意選擇了吉時,再度到臥龍崗去拜見諸葛亮。

劉備這時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他忙上前施一大禮,自我介紹一番後才說:“我前兩次來拜訪先生都未得以相見。上次留下一書,先生看過嗎?”

諸葛亮還禮,說:“昨日才見到,知道將軍一心一意為國為民。可惜我年幼學淺,沒多少見識,隻怕幫不了將軍成就大事。”

劉備急忙說:“司馬徽和徐庶都是有名望的人,他們皆對先生讚歎不已又極力舉薦,豈是虛言,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諸葛亮不疾不徐回答:“我隻是個農夫而已,他們二人過獎了。”

劉備懇切地說:“大丈夫學以致用,還望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教引導我這愚魯之人。如今奸臣當道,我不自量力,想要為天下伸張大義,然而卻智術短淺,始終沒有成就。隻有先生這樣有才之士能幫助我做出一番成就,希望先生不要再推辭了。”

諸葛亮挺直上身嚴肅說道:“從董卓作亂到現在,各地的豪雄英傑紛紛擁兵自立。曹操雖然戰勝了袁紹,其實他的聲勢比袁紹差得遠。他之所以能打敗袁紹,就是以弱為強,並且又得利於天時與人和。如今曹操已擁有百萬之兵,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在難和他對抗。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曆了三代,根基牢固,而且所據之處地勢險要,又得到民心歸順,隻能與他們結盟,卻很難攻占。唯有荊州這塊地方四通八達,不缺乏糧食人口,而現在擁有它的人又是無能之人。這或許就是上天賜給將軍的一個大好機會。再說到益州(四川西方),此處地勢險峻,土壤肥沃,號稱天府之國,高祖以此為根據地,因而成就了偉大的帝業。今日益州由劉璋和張魯共管其事,雖然民生富足,但為政者卻不知體恤民情,百姓都渴望能出現愛民之主。將軍是漢室的宗親,賢名傳遍四海,不如招攬英雄,輔佐將軍力挽漢室的傾頹於狂瀾之中。並且設法擁有荊州和益州,加強鞏固其地形,以此為基業。同時,與西邊和南邊的少數民族交好,東麵聯合孫權,對內積極整治政事,等到天下形勢有變,就派一員大將出荊州向宛城(河南南陽)和洛陽進攻,將軍自領兵北出秦川,直取中原,那時百姓不會不支持將軍的。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一口氣將天下紛亂的情勢條分縷析,詳細說給劉備。他認為曹操足智多謀,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的勢力已經日漸強大,不宜從正麵與他衝突。而孫權世居江東,基業鞏固,隻能與他通好,不能動搖他的基業。劉表雖然據有荊州,但已年老不能守成,劉備可取而代替他的領導地位。益州的劉璋和劉備是同宗,劉備可招撫他們歸於自己的麾下。如此,據有荊州、益州,就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劉備在茅舍住了一宿。第二天,諸葛亮囑咐諸葛均說:“我承蒙劉皇叔三顧之恩,不能不出山了。你留在這兒躬耕,不要讓田荒蕪了,等我功退歸隱回來。”於是劉備與諸葛亮一道回了新野。劉備回到新野後,非常禮遇諸葛亮,並待之以師禮,經常和他同桌吃飯,同床共眠,共商國家大事。這一年,劉備的甘夫人為他生下了長子——阿鬥。

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得到一位流芳千古的良相。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就了帝業,也為他在群雄並爭的年代中取得了一席之位。而諸葛亮之遇劉備,有如千裏馬之識於伯樂。

從此,諸葛亮便正式登上政治鬥爭的舞台,為實現自己的抱負而腳踏實地的努力奮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