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字仲謀,孫堅的次子。從小便聰明機智,驍勇善戰。孫堅死後,他的長子孫策繼位,孫權經常跟隨在孫策的身旁領兵作戰。孫策因病去世後,孫權便繼承家業,守護江東。

孫權善於用人,招賢納士。在孫堅去世後,他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呂範等為謀將;以魯肅、諸葛瑾等為軍師。部將都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樂於為他效命。

孫權得到曹操的大軍已經打到了襄陽,又要攻打江陵的消息後,便已經預感到曹操對自己是巨大的威脅,他立即召集部下商議防守禦敵之策。因為荊州之地與江東接壤,如果曹操占領了荊江,下麵要對付的就是東吳。孫權派軍師魯肅前去拜見劉備,表露聯合之意。曹操占領江陵後,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孫權已經無法再“隔岸觀火”了,局勢已經發展到火燒眉毛的緊要關頭了,他坐臥不安、憂心不已。

諸葛亮冷靜地分析了形勢後,他決定親自前往東吳向孫權請求結盟。這時孫權內部,圍繞如何應付曹操進攻的問題,正進行著激烈的辯論。以張昭、秦鬆為代表的儒生,極力反對與曹軍相抗,主張投降。張昭危言聳聽地向孫權說:“曹操的大軍像豺狼猛虎一樣,之前依靠長江天險還能勉強與之相抗,現在他們已經有了水軍,況且雙方力量懸殊,隻有投降才是上策。”而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則極力反對投降。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描寫十分精彩,雖然這個故事在正史中並未有記載,但也能較生動地表現出諸葛亮的智慧:

來到帳中,諸葛亮見到東吳謀臣張昭、顧雍等人峨冠博帶,整齊地坐著。諸葛亮一一見禮,之後在客位上落坐。張昭等人看到豐神飄灑、器宇軒昂的諸葛亮,料定他一定是來遊說的。

張昭率先開口試探諸葛亮說:“我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時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諸葛亮答道:“這隻不過是我以前說過的小小比喻。”

張昭道:“最近聽說劉豫州三顧先生的草廬,才得到先生出山相助,不是應該‘如魚得水’一舉占領了荊州、襄陽嗎?怎麼如今卻被曹操取得,不知這是為何啊?”

諸葛亮暗想,這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駁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於是答道:“在我看來,我家主公主取下荊州易如反掌。隻是他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不過是個不經嚇唬的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這才喪失了基業。如今我們暫時屯兵在江夏,是早有良策,這可不是無謀之人能夠想到的。”

張昭又說:“如果是這樣,先生的話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隻會在草廬之中抱膝吟詩。如今既然為人謀臣,就該為百姓的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還可以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人都說是如虎添翼,不久可誅滅叛賊,複興漢室了。全國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可為何曹軍剛到,你們就丟盔棄甲,望風逃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不僅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反倒連當初都不如了。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諸葛亮聽罷,微微一笑,說道:“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這就好像一個人有多年的痼疾,吃了良藥後,隻能先以稀淡的素食調和,等到狀況穩定了才能用肉食補養,這樣病根才能除盡。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家主公以前在汝南兵敗後,投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人,將隻有關羽、張飛、趙雲,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這種小地地僻人稀糧少,他不過是暫時借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裏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劉琮投降曹操,他當時根本不知,心存仁厚不肯奪同室基業。當陽之敗,是因為不忍心丟下數十萬百姓,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跟隨劉邦那麼久,也沒有幾次勝利啊。至關重要的勝利要靠謀劃,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盡管能夠坐著高談闊論,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麼都不行了。這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呀!”諸葛亮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