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虞翻忽然高聲問道:“如今曹軍屯兵百萬,列將千名,虎視眈眈要踏平江夏,先生認為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道:“曹軍都是烏合之眾,即使百萬之多,也沒什麼可怕。”

虞翻一聽冷笑著說:“你們剛剛兵敗當陽,現在來求救於我們,說出這話可真是大言不慚啊!”

諸葛亮又說道:“難道靠幾千仁義之師,就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嗎?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憑借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卻還想要投降曹賊,這才應該受天下人恥笑吧?”虞翻也無言以對。

步騭緊接著發問說:“諸葛先生難道想效法張儀和蘇秦來遊說我們東吳嗎?”

諸葛亮回敬道:“步先生以為張儀、蘇秦是辯士,卻大概還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傑吧。蘇秦佩掛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為秦國丞相,都是匡扶國家的謀士,可不是那些畏強欺弱、怕刀怕槍的人所能比的。”步騭說不出話了。

薛綜又問道:“先生認為曹操是個什麼人呢?”

諸葛亮不屑地答道:“曹操是漢賊,這還用問嗎?”

薛綜回到:“先生說得不對。如今曹操擁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歸心與他。劉備不識天時,違抗天意與之相抗,這好比以卵擊石,怎能不敗呢?”

諸葛亮這時厲聲說道:“薛敬文怎麼能出此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道德倫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間,應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漢臣,卻有不臣之心,這難道是為臣的正道嗎?曹操的祖宗食漢祿,卻不思報孝漢室,反懷有篡權叛逆之心,讓天下人憎忿,薛公卻說天數歸之曹操,真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呀!我沒有必要同你講話,請不必多言了!”薛綜滿麵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聲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畢竟也是相國曹參的後代。劉備雖自說是所謂中山靖王的苗裔,卻沒有考證,人們親眼所見的,他隻不過是一個編草席賣草鞋的俗夫罷了,有什麼資格來和曹操抗衡呢!”諸葛亮看去,原來是陸績。

諸葛亮笑起來,說:“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後代,就更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如今他卻手握王權,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劉備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世宗祖譜賜與他官爵,你依據什麼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小小的亭長開始建業起身的,織席賣鞋又有什麼可以為恥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兒之見!”陸績不禁閉口塞舌。

嚴畯、程德樞等人又一一質問諸葛亮,諸葛亮皆對答如流,這時帳中之人全都已驚慌失色。

諸葛亮拜見孫權後,就故意試探說:“如今天下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備屯兵荊州,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攻破荊州,威震四海,劉備已經兵敗逃到夏口。將軍也應該早做打算。將軍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部下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將軍嘴上說要降曹,心裏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

孫權反唇相譏道:“既然這樣,劉備為什麼還不趕快投降呢?”諸葛亮慷慨激昂地回答:“劉備乃是王室之後,英才蓋世,寧死也不會投到曹賊腳下。”孫權一聽,立刻激動的表示願意與劉備共同抗擊曹軍。

孫權雖然下了抗曹的決心,但是對是否有能力抵抗曹軍還是深感擔心。諸葛亮進一步向他分析說:“曹兵雖多,但都是北方人,生活在平原地帶善於陸戰。現在遠道來江南,不僅征戰疲憊,且不善水戰,連船都駕馭不好。況且荊州之兵依附於曹操,是迫於當時的形勢,而並不是出於本心所願。將軍如果現在能誠心誠意地和我們結盟,不能打敗曹軍。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麼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麵也得以成形。成敗的關鍵即在眼下,就看將軍怎樣決斷了。”孫權聽後大喜,當即決定與之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