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使者趙谘來到許都致謝,曹丕問:“吳王是什麼樣的君主?”

趙谘回答說:“是一位聰明仁智雄略俱備的主上。”

曹丕冷笑說:“你這樣褒獎他是不是太過分了?”

趙谘回答說:“我對將軍評價並無過譽之處。他能任用魯肅處理政事,這是他的聰明之處;能再重用呂蒙領兵作戰,這是他識人之處;活捉於禁而沒殺他,這是他的仁厚;取下荊州而不用武力,這是他的智巧;雄據三江虎視天下,這是他的雄猛;屈身於陛下,這是他的謀略。這些都說明他是一位雄略兼具的領導者。”

曹丕又說:“東吳有多少像你這樣的人才?”

趙谘說:“有過人聰明才智兼備謀略的人大約八九十。若像我如此平庸的泛泛之輩,則可用車載,難以勝數。”

曹丕感歎地說:“古人說:‘使之四方,不辱君命’,你可以當之無愧!”

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與孫權的交戰處於相持階段。

吳班、陳式二將率領著水軍在夷陳控製長江南北兩岸,劉備則在虢亭(宜都北三十裏,揚子江岸)派遣水軍順江而下,深入吳境。他命軍隊在沿江屯駐四十餘個軍營,軍營相連七百裏以抗敵。

部屬黃權上告劉備說:“吳人善於水戰,今以水軍順江而下,進易退難。小臣願意為陛下的先驅,陛下宜在後陣,以預防任何差錯。”

其他的官員也苦苦相勸,但是劉備不肯接受,他將軍隊分為兩路,命令黃權督統江北的大軍,以防止魏寇。劉備則親自率領江南諸軍,在沿江結營屯聚,以便趁機攻入吳國的中心地。

劉備還派遣侍中馬良前往拉攏武陵之五溪的少數民族,希望他們能助蜀去攻打吳的側腹。

當蜀兵屯駐在江岸時,吳將陸遜一直很沉得住氣,並警告部下不得隨便開戰,等他看到蜀兵日益懈怠時,他便聚集大小將士說:“我自從受命以來,還未曾開戰。今日觀看蜀兵,知其防備鬆懈,這正是我們下手的大好機會。我現在要采用火攻,但是這個計策一定瞞不過諸葛亮。可幸此刻他人不在這裏,遠水救不了近火,這正是上天賜予我們成功的機會。”

陸遜便派韓當引軍攻打江北岸,周泰引軍攻南岸。每人手上拿著一把茅草,裏麵暗藏硫黃焰硝,並且攜帶著武器,對蜀軍連結的四十餘個軍營發動總攻擊。蜀兵進退不得,一片慌亂,張南、馮習兩名大將戰死。前來支援的胡王沙摩柯也被殺死。

劉備率領殘兵避守夷陵馬鞍山,而陸遜仍然不斷地發動猛烈攻擊。

此時,漢軍的死傷人數已高達萬餘人,屍體堵塞了江水,而其他的殘兵剩將則紛紛投降。劉備退回秭歸縣,召集殘兵,前往白帝城避難,並將魚腹改名為永安。對這次大敗,他羞憤地說:“我竟然被陸遜這個無名小卒打敗,這莫非是天命!”

章武二年(222年)的這一次戰役,可說是劉備在晚年所遭受的最大一次敗績。劉備的聲勢從此便一蹶不振,而蜀漢也永久失去了荊州。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策裏建議要跨據荊州、益州,作為三分天下的基地。而今益州是得到了,但是荊州卻是兩度失守,這對諸葛亮是重大的打擊。對於蜀國來說,荊州的失守將意味著天下局勢的變化。

三國鼎立的局勢錯綜複雜。

孫權是江東的名門世族,他們世代在江南為官,與中原的政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們偏安於一隅,極力鞏固自己在江東的力量,無論是與蜀還是與魏聯合,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勢力範圍。

蜀國先天條件不足,即使有奇才諸葛亮為之謀劃,可是劉備太重道義情感,一再錯失占據荊州的好機會,因此蜀國始終完成不了複興漢室的任務,這是諸葛亮也難以扭轉的。

魏國的實力是最雄厚的,加之統治者也算是有雄才大略,隻是缺少能夠為之謀的賢士,沒有正確的策略,一直隻占據天下一分。

雖然諸葛亮已經盡了全力去支持蜀漢,但是由於蜀漢先天條件的不足,終於無可避免地在三國中首先崩潰。

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寫了一首詩《蜀相》,將諸葛亮一生的功績與遺憾展現在我們的麵前: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