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幸福的東西是高尚的思想或者豐富的精神,這些都會在作品中留下印記,受到代代稱頌,並供後來人不斷地感受和研究。身後之名具有的價值就是名副其實的價值,是對高尚心靈的獎賞。
注定會在後世得到傳頌的作品在作者在世的時候能不能獲得讚賞,要看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一般人鑒賞力太低,領會不到優秀作品的內涵,所以總是迷信權威。名聲的傳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建立在對權威的迷信之上。活著的時候就能遠近聞名的人,如果能夠理智,就不會注重自己獲得的名聲,因為他所得到的名聲隻不過是少數聲音借助某個偶然機會引發的回音而已。
假設有一個音樂家,當他得知聽眾中除了一兩個人,其他人都耳聾,為了掩飾,這些聾人看到那一兩個人鼓掌就跟著鼓掌時,他還會因為滿堂彩而激動嗎?或者當他得知帶頭鼓掌的人是被收買來帶動大家給差勁的演奏喝彩的人時,他又會怎樣呢?由此不難看出,一個人在世時獲得的名聲為什麼不能在死後保持住。達蘭貝爾[9]寫了一篇精準描述文學聲譽的文章,裏麵寫道:“文學的殿堂裏住的多是偉大的逝者,他們在生前從沒有得到過名聲;少數進入這個殿堂的活人,一旦死了,幾乎立即都被趕出此地。”
順便說一下,活著的時候就立碑就等於告訴別人:不相信有後人來讚頌他。就算有人幸運地在活著的時候看到了自己真正的名聲,也很少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少數藝術家和音樂家例外,不過哲學家卻很少例外,那些因作品成名的人留下的畫像就是一個例證——多數的畫像是在成名以後才畫的,畫像裏的人多數都是頭發花白的老年人,特別是終生都在研究哲學的哲學家。
從幸福的角度來看,這種安排是很合理的,因為對於一個凡人來說,年少成名簡直太奢侈了。人生苦楚,好東西就顯得珍貴稀有,所以應該分配在不同時期供人享用。年輕時,青春已經足夠讓人滿足;到了暮年,生命中的快樂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而名聲便可以開始萌發,曆經寒冬的風雪而能常青。名聲又好比在夏季生長,供人們在嚴冬享用的水果。年老的人看到自己的青春和活力留在了永恒的作品裏,肯定會感到欣慰。
最後,我們可以來仔細分析一下各種心智活動所帶來的名聲,這些與我的論述密切相關。
我認為,從廣義來講,在學術方麵表現出的優秀就是對現有的學術資料進行重新整合並構成理論,而且越是人們熟知的事實,將其進行一番全新的整合後所獲得的名聲就越大。如果是對關於數字、線條,或者比如物理學、動物學、植物學、解剖學等學科,或者考據古人殘篇、研究神秘文字、探尋曆史疑點的資料進行整合和理論構建,所獲名聲也隻限於在少數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之中傳播,這些人或已退休,或對別人能做出如此成績感到忌妒。
如果被整合構成理論的事實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比如人類都具備的情感、理解力等,或是一直在發揮作用的物理現象或自然法則,那麼對這些事實進行整合和理論構建所帶來的名聲將會被長久且廣泛地傳播。名聲的大小也取決於所克服困難的大小。既然事實能夠被大家輕易接觸和理解,那麼對它們進行令人耳目一新的整合和理論構建就變得更加不易,因為已經有太多人對其動過腦筋了,想獲得新的成果可能性太小了。
相對來說,如果事實隻能通過艱苦的探究獲得,那麼將其整合並構建出理論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這些事實不易被大眾接觸到,大眾對將它們進行整合和理論構建還較為陌生,所以隻需帶著優秀的理解力和判斷力深入到研究中,再憑借不錯的運氣,很有可能成功將其整合並構建出新的理論。
然而,如此獲得的名聲的廣泛程度受製於人們對所依據事實的理解程度。單單是掌握此類高深理論所依據的事實就需要進行大量的辛苦研究。至於那些能讓我們名揚天下的事實資料,要獲得它們並不需要我們大費周章,隻是獲得得越不費力,研究所需要的能力和天賦就越高。而能力和苦幹,不管是從內在價值還是從外在評價來看,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因此,自認為擁有優秀的心智和判斷力,但心智不足以稱為頂級的人,都應該不懼艱辛的考究工作,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超越普通大眾,進入隻有勤勞又博學的人才能涉足的偏僻領域。在這裏,沒有大批的競爭對手,稍具才智的人就有發現和形成新理論的可能,這些成果甚至僅僅是在克服困難獲得這些事實資料之後就能較為容易地獲得了。
可是寥寥無幾的同行人士給予的喝彩,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實在太微弱了。如果我們沿著這條路繼續前進,就會發現,用不著重新構建理論,僅僅是能接觸到很難觸碰到的事實就足以贏得名聲了。例如,在涉足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家的所見所聞就足以使人成名,不必再費心思考了。這類聲名最大的優勢在於傳達所見所聞比傳達思想更容易讓人接受,說的人容易描述,聽的人容易理解,描述性的內容比理論性的內容擁有更多的讀者。阿斯姆斯說:“一個人遠遊歸來,就會講故事了。”
而具有強大心智的人,就應該去研究那些有關自然和全人類的問題。能解答這些最高深問題的,非頭腦極聰慧的人莫屬。他們應該多擴展自己的視角而不致在某個領域裏迷失,也不致去鑽牛角尖。也就是說,他們不應為了逃避競爭而選擇冷門的研究,普遍的事實就可以是他們形成新理論的基礎材料。這樣,他們對此進行的全新整合和研究,會得到理解其理論基礎的人,也就是普通大眾的讚賞。
這就是那些研究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礦物學、植物學、語言學、曆史學的人所獲得的名聲,和那些研究人生、哲學和社會真理的人——文學家與哲學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1]法國啟蒙思想家。——譯注
[2]古羅馬時期政治家。——譯注
[3]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作家。——譯注
[4]雅典曆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譯注
[5]希臘神話中的厄利斯國王奧吉亞斯有一個極大的牛圈,裏麵養了2000頭牛,30年來未清掃過,十分肮髒。——編注
[6]克裏特島上的半人半牛的怪物,被困在一個迷宮裏,後被英雄忒修斯殺死。——譯注
[7]馬其頓王國的國王。——譯注
[8]德國啟蒙思想家。——譯注
[9]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