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在我國古代,每一個朝代的過渡時期都是一段戰亂紛爭的歲月。而生逢亂世的人,往往會比那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展現出更加強大的求生欲,而想要求生,那必須有過人的本領,這也是戰亂年代英雄輩出的原因。而據我們最近的一個亂世,就是中華民國時期了。
作為清朝以及新中國承接的一段時期,中華民國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大人物,而我今天要說的就是民國著名軍閥也同時是頭號竊國大盜的知名人物,袁世凱。
在河南省項城縣的縣城附近,有一個村子名叫袁寨的村子, 1859年9月16日,一個嬰兒出生在這裏。當時項城袁家一家子有30多口人,四世同堂,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地主大家庭。
這名嬰兒出生的那一天,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撚軍作戰得勝。嬰兒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寓意勝利凱旋,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 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全名叫作袁世凱。
袁世凱自幼被過繼給叔父保慶為嗣子。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世凱時年八歲,也隨行同往。
後來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在南京,袁世凱的一位老師曲沼擅長武術,教會了袁世凱一些拳法劍術。
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誌學“萬人敵”。嚐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 常常不惜重金搜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13歲時袁世凱曾製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氣無二 。
1876年秋,袁世凱與沈丘於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投奔叔父袁保恒。袁保恒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
當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恒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
1878年,袁保恒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從此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
袁世凱在北京讀書時,李鴻章正在直隸總督任上。對李鴻章的顯赫地位,袁世凱不勝欽羨。在洋務派“練兵求強”思想的影響下,他“好讀兵書”,“留心時事”,常作軍事論說,侈談練兵“安內攘外”。
袁保齡對他的議論,頗為讚賞,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袁世凱在科場上的希望破滅以後,遂把詩文付之一炬,決心效法李鴻章的淮軍。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
當時,李鴻章的幕府中大都是舉人或進士出身。袁世凱僅是一個無名的拔貢,因此,他沒有直接投奔李,而於1881年5月,帶領“其家舊部數十人”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和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曾經訂“兄弟之好”。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過從甚密。袁保慶死時,吳長慶渡江視斂,“扶棺痛哭”,幫助料理喪事。因此,當袁世凱來到登州時,吳長慶不僅“肫然相信”,樂意收留,備加照撫,而且隨後又加以提拔重用。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
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麵,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