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走革命勝利果實(2 / 3)

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製稅務。

1884年,朝鮮大臣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政變試圖推翻朝鮮王妃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製王室;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係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袁世凱平定了1884年朝鮮的甲申動亂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並且讓朝鮮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保住並再次明確了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

袁世凱也因這一事件受到李鴻章等人的重視,年僅26歲的他就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

袁世凱幹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不過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有效地遏製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戰爭前還多次曾經派人暗殺袁世凱,隻不過沒有成功。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清軍機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係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製。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

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聲譽鵲起,扶搖直上。1897年,袁世凱升任直隸按察使,仍主持練兵。

1898年6月,39歲的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麵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後所居之頤和園。

袁世凱沒有對慈禧太後下手,結果戊戌變法失敗,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

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政變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凱告密無確切證據。

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七千人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九萬人部隊。雖然,袁世凱的決定並不是導致戊戌政變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變法卻被鎮壓。

政變起初,慈禧太後在上諭中隻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停職待參,並未申斥譚嗣同等人,而譚嗣同勸袁世凱出兵圍園誅後則屬情節嚴重的謀逆大罪。

相傳袁世凱聽時任直隸按察使楊崇伊說康有為已被革職待參,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後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西太後聞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下獄,並誅殺了六君子。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前往濟南,這時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麵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