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走革命勝利果實(3 / 3)

袁世凱到任後,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到處拆鐵道,拔線杆,破壞了社會安定,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驅趕拳民,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慈禧太後卻認為民氣可用,便縱容義和團。

第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1901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袁世凱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辛醜條約》簽訂後,清廷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並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

第二年,清廷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練兵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臣,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

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係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製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係軍官。

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麵,都頗有成效。

通過辦理新政,袁世凱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大力襄讚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袁世凱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族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皇室親貴煽動一些禦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

1908年是中國帝製經曆劇變的一年,這一年的11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死,年幼的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

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中反複無常一事,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便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

袁世凱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裏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複出。被解職的袁世凱回到了河南安陽的洹上村,過起了賦閑垂釣的生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此時清廷頗有借助袁世凱指揮新軍,鎮壓起義軍的想法,但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袁世凱上任後,一麵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麵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

當時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1月16日,袁世凱回家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衛隊長等十人,袁世凱幸免於難。

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製為內閣製,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