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賣國條約(1 / 3)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德、俄、英、法參戰,大戰以德、奧同盟國為一方,俄、英、法協約國為另一方全麵展開,後來又有一些國家分別加入兩方。袁世凱對雙方均不敢得罪,宣告中國嚴守中立,公布了中立條規。

日本帝國主義早就有鯨吞中國的野心,隻因缺乏適當時機,一直未能實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他西方列強忙於大戰,無暇東顧,日本認為把中國變為獨占殖民地的時機已經到來,決定參加協約國集團,借口對德國宣戰,侵略中國。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明確對梁士詒講:“英、日聯盟,日必助英,德國所屬之青島,中國不自取,必有人起而代取之者。”

針對日本的侵略企圖,國內不少人主張對德國宣戰,立即奪回德國侵占的青島,減少中國所處的困難地位,使日本失去侵略的目標和借口。但因德國積極支持袁世凱當皇帝,袁世凱不願與之失和、對之宣戰。至於奪回青島,他連想都不敢想,說什麼“先行下手,奪回青島,於情於勢,未嚐不是。但我國既經宣布中立,忽翻前議出兵,以助聯盟,恐外交上益增糾紛,且更恐動日本之疑忌,此著似可行而不可行也。”

不僅如此,當德國認為無力防守願將青島交還中國時,他還不敢直接接受,想經過美國之手交給中國。日本駐華使館代辦小幡酉吉為此提出警告,他連忙聲明否認有與德國商議收回青島之事。

8月15日,日本對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中日兩國海麵上的軍艦一律撤回,將膠州灣租借地限於9月15日以前無條件交於日本接收,8月23日正午以前如無滿意答複,將采取必要措置。至期,德國無答複,日本遂對德宣戰。

9月2日,日軍大隊人馬在山東龍口及萊州附近突然登陸,中國的中立完全遭到破壞。袁世凱不敢幹涉日軍行動,於次日照會各國,聲明不得不援照1904年日俄戰爭的先例,在龍口、萊州及膠州灣附近地方,不負完全中立之責任。

日軍一直向南推進,於9月26日占領濰縣車站。在占領區內,日軍完全把中國人民視為被征服者和奴隸,霸占民房,強索豬牛,掠奪糧食,勒派車輛,強奸婦女,槍殺群眾;甚至在乎度縣張貼布告,對中國人民宣示:一、妨礙日軍行動者處斬;二、切斷電線或傾損者處斬;三、拘送該犯或向日軍指明及告密者重賞;四、知罪不舉、窩藏“匪徒”,鄰居、鄉保從重治罪;五、一人犯之,該村人民盡處斬刑。對這些駭人聽聞的滔天罪行,除外交部讓駐日公使陸宗輿哀求日本政府製止外,袁世凱沒有任何一點強硬的表示。

日軍超越戰區,占領濰縣後,袁世凱政府始提出有氣無力的抗議。但日本政府毫不理會,10月6日占領濟南車站,11月7日攻占青島,膠濟全線和膠州灣盡為其所占,結束了在中國領土上對德國的戰爭。袁世凱政府幾次提出取消特別中立區域,日軍從膠濟線撤退到膠州灣租借地內。日本不允,突於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二十一條”是日本政府侵華政策的必然產物,也是秘密軍國主義團體黑龍會策劃的結果。黑龍會在1914年9、10月間提出一個《解決中國問題意見書》,認為“目前是日本迅速解決中國問題最有利的時機。”“使中國自動的依賴日本,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問題”。

要達到目的,必須同中國訂立“秘密條款”,包括日本向中國派遣軍隊,占領膠州灣,取得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人訓練中國軍隊,充當中國政府的財政顧問、教育顧問;中國把南滿和內蒙的主權讓與日本,把福建的港口租借給日本等等。這個意見為日本政府所接受,成為日本政府製定“二十一條”的基礎。

12月3日,日本外相加藤高明把秘密擬定的“二十一條”交給奉召回國的駐華公使日置益,訓令說:“帝國政府以為於此機會,確保帝國在東亞之地位,以保全大局,實行以上各項,實為絕對必要。帝國政府實具有極鞏固之決心,必圖各項之貫徹,貴使其善體政府之意,為國盡瘁。”

1914年12月15日,日置益返抵北京。1915年1月,中國政府提出取消戰區問題後,日置益以新歸任為由,要求覲見袁世凱。

1月18日,袁世凱接見了日置益和參讚小幡酉吉、書記官高尾亨。日置益即將“二十一條”直接麵交袁世凱,說:“日本職府對大總統表示誠意,願將多年懸案和衷解決,以進達親善目的。茲奉政府訓令,麵遞條款,願大總統賜以接受,迅速商議解決,並守秘密,實為兩國之幸。”繼之威脅說,在日本的革命黨人“與政府外之有力日人有密切之關係,除非中國政府給予友誼證明,日本政府直不能阻止此輩之擾亂中國。”

但馬上又加以誘感:“日本人民類皆反對袁總統,彼等相信總統為有力的排日者,其政府亦采遠交近攻之政策。總統如接受此種要求,日本人民將感覺友好,日本政府從此對袁總統亦能遇事相助。”企圖利用袁世凱陰謀稱帝進行要挾訛詐,狠狠敲一筆竹杠,迫其承認。日置益最後那句話,就是暗示袁世凱以承認“二十一條”作為日本承認他搞帝製的交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