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發生逆轉(3 / 3)

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在國內實行黑暗的獨裁統治,資產階級革命派遭到嚴重迫害,軍隊潰散、黨人星散,中國上空,封建帝製的陰雲迅速凝聚。在這嚴重關頭,國民黨內部思想混亂,意見分歧,加上生活困難,互相詬誶,20年來之革命精神與革命團體,幾乎一蹶不振。亡命日本的多數國民黨人對革命和討袁失去信心,悲觀失望情緒甚濃。其中少數黨員或因絕望而離開國民黨,或為謀取官祿而投靠袁世凱。孫中山並沒灰心喪氣,也沒有被袁世凱的囂張氣勢所嚇倒,自東渡以來,夙夜以國事為念。他急需重整旗鼓,更急需一批堅定的骨幹分子,因此,戴季陶的到來,使孫中山喜出望外,他要戴季陶繼續當他的機要秘書。

孫中山為了安置同誌培養幹部,以繼續進行革命,與黃興、李烈鈞等在日本辦了兩所學校,其一為軍事研習所,對外稱“浩鈦廬”,其二為政法學校。前者研究軍事,後者則學習政治、法律。

二次革命的失敗,給孫中山以很大的觸動,他花很大的精力,認真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他認為革命的失敗,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之渙散,意見之分歧,步驟淩亂,黨魁則等於傀儡,黨員則等於散沙,既無團結自治之精神,複無奉令承教之美德。特別重要的是國民黨在二次革命中,號令不能統一,事黨魁未能服從。他特別責備黃興,自辛亥革命後,許多作法違背他的意願。正因為這些原因,革命才遭致失敗。為了重新集結革命力量,孫中山決定另組一個黨,以重新煥發革命精神,這個黨要忠於革命領袖。孫中山決定把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

孫中山規定:誌願參加中華革命黨者,必須有誌於革命救國,為國民謀自由平等,必須各具誓約,必須服從黨魁—人命令,並須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誌矢忠,為挽救祖國,犧牲一切。無疑,這裏存在著矯枉過正之弊,這套絕對服從領袖和打指模表忠心的辦法,近乎專製和迷信,是有悖於民主精神的。但孫中山旨在團結同誌,加強黨內統一,以便再接再勵,堅持討袁鬥爭。

黃興、李烈鈞、柏文蔚、陳炯明、譚人鳳、熊克武等人都不同意這樣的做法。他們認為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得逞,其勢力正如日中天,須緩待機而動。他們對孫中山等積極組織新黨,亟謀在國內迅舉義幟,以推翻袁世凱專製統治,抱反對態度,被稱為“緩進派”。

孫中山則對形勢始終抱樂觀態度,認為有誌竟成。他說:“惟我輩既以擔當中國改革發展為己任,雖石爛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乎世界進步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後成功之一日。既使及身而不能成,四億蒼生當亦有聞風而興起者,毋怯也!此次失敗以後,自表麵觀之,已覺勢力全歸烏有,而實則內地各處,其革命分子較之湖北革命前,不啻萬倍。而袁氏之種種政策,尚能力為民國製造革命黨。”

黃興等人認為,逃亡日本的黨人,都是被袁世凱所通緝的,不應在這個非常時期對他們嚴格要求,而應該在現在的基礎上,發展和鞏固反袁力量。黃興等對黨員入黨必須服從黨魁一人命令表示異議,認為黨員入黨並非為某一領袖服務,而是效力於革命事業。入黨要在誓約上按捺指模,是對黨人人格之侮辱。

孫中山對黨員必須服從黨魁一人解釋說:“此次組織,其所以必誓服從弟一人者,原第一次革命之際及第二次之時,黨員皆獨斷獨行,各為其是,無複統一。識者論吾黨之失敗,無不歸於渙散,誠為確當。即如南京政府之際,弟為總統,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張。關於袁世凱受命為總統一事,袁氏自稱受命於隆裕,意謂非受命於民國。弟當時憤而力爭之,以為名分大義所關,寧複開戰,不得放任,以開專恣橫行之漸。乃當時,同誌鹹責備弟,且大為反對。其餘建都南京,乃飭袁氏南下受職兩事。弟當時主張極力,又為同誌反對。第二次革命之前,有宋案之發生,弟當時即力主開戰,克強不允,卒遷延時日,以致於開戰即敗。可知不統一服從,實無事不立於敗衄之地位。”

為了籌建中華革命黨,孫中山17次召集會議,討論建黨方案和原則。黃興等人堅持自己的觀點,並請人婉勸孫中山改變自己的主張。但是,孫中山意誌異常堅決。

黃興覺得這樣相持下去,恐與孫中山的矛盾加深,而削弱革命的力量,給袁世凱以可乘之隙,於是,他決定以療養胃病為名,離日遊美,使孫中山行其所是。

1914年3月,黃興在孫中山直接安排下,攜夫人徐宗漢、幼子一美、翻譯徐申伯、唐月池、秘書石陶鈞、李書城等人,乘日輪赴美。

中華革命黨從1913年9月下旬開始吸收黨員,至1914年4月中旬,已發展黨員500餘人,最早入黨的有廖仲愷、陳其美、戴季陶、朱執信、胡漢民、林伯渠、汪精衛、何香凝、鄧仲元等等。

1914年6月22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大會,到會的有8省成員。會議選舉孫中山為總理。7月8日,在東京駐地精養軒召開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在大會上,孫中山就總理職,並宣讀誓言:

立誓人孫中山,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權利,統率同誌,再舉革命,務達民權、民生兩主義,並創製五權憲權,使政治修明,民生樂利,措國基於鞏固,維世界之和平,特誠謹矢誓如左:

(1)實行宗旨。

(2)慎施命令。

(3)盡忠職務。

(4)嚴守秘密。

(5)誓共生死。

從茲永守此約,至死不渝,如有二心,甘受極刑。中華民國廣東香山縣孫中山(指模)。民國3年7月8日立。

會上,公布了孫中山手訂《中華革命黨總章》,黨的宗旨是:實行民權民生兩主義,掃除專製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

會議選定黨的領導機構,設協理一職,由黃興和做過都督的國民黨員擔任,目的是團結不同意見的國民黨高級幹部。陳其美為總務部長,居正為黨務部長,許崇清為軍事部長,鄧仲元為軍事部副部長,胡漢民為政治部長,楊庶堪為副部長,張靜江為財政部長,廖仲愷為副部長。

9月1日,發表《中華革命黨宣言》,並通告美洲和南洋各地黨組織,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都依《總章》第七條規定填寫誓約,履行入黨手續。

中華革命黨除設軍事研習所和政法學校外,於5月創辦機關刊物《民國雜誌》,進行政治宣傳。《民國雜誌》由胡漢民任總編輯,居正為發行人。撰述人有朱執信、田桐、蘇曼殊、戴季陶、邵元衝、鄒魯、葉複聲等。

孫中山在海外立黨開會之時,國內形勢卻急轉直下。袁世凱稱帝後,國內很快反對聲一浪超過一浪,表麵支持帝製的蔡鍔和唐繼堯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

貴州、廣西相繼響應,日本進行“倒袁”活動並扶植親日中央政府, [77]3月份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製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

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省安陽市。

袁世凱這位竊國大盜,算是精心算計了一生,沒想到居然敗亡得如此之快。他的快速滅亡,印證帝製在中國已經完全走不通,而中華民族將會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