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他登上南下的海輪,前往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在檳榔嶼擔任《光明日報》編緝。他在那裏引起了革命黨注意,由著名的老同盟會員黃金慶主盟,雷昭信、陳新政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
武昌起義後,戴季陶於1911年10月20日回到武漢,投人保衛武漢的戰鬥。在攻占漢口招商局的戰鬥中,他一馬當先,勇敢衝殺。武漢的形勢逆轉,戴季陶便從武漢來到上海。
他到上海後,立即協助陳其美籌劃武裝起義。並同陳其美等人一起領導了上海的起義。
上海光複後,戴季陶毅然離開繁華的上海灘,附輪北上,來到大連。他在大連同東北的革命黨人領袖一起,籌劃東北的武裝起義。他試圖—舉鏟鋤滿清王朝的發源之地,使南軍北伐時,清統治者援助無人,逋逃無處,隻有束手歸罪。他同商震、蔣春山、張光如等緊張地進行起義前的準備工作。
戴季陶等電請南京臨時政府,迅速任命藍天蔚為東北主要負責人。孫中山接電後,即任藍天蔚為關外大都督。藍就任後委任戴季陶為關外都督府交通部長。
藍天蔚率軍北伐。因革命軍缺乏槍械軍火,戴季陶火速電告上海方麵。上海的陳其美接電後,命令滬軍將領劉基炎押運大批槍支彈藥前往煙台。
劉基炎中途突起歹念,悄悄將這批軍火改運登州,以圖據為已有。戴季陶及時得知這個消息,他假托有事,邀請劉基炎到海容艦議事。
劉基炎對於文人戴季陶沒有一點戒備,十分坦然地到海容艦上赴會。戴早有準備,待劉基炎得意洋洋地登上海容艦時,亮出手槍,對準他的胸口。劉大驚失色,退路全無,隻好束手就擒。戴勒令他將吞沒的軍火交出來。一個武夫,卻被文士製住,茫茫大海,逃走不能,反抗無用,無可奈何之下,隻好應允將吞下去的械彈吐出半數。
革命軍跨海北伐,很快在遼東半島尖山口登陸,反動清軍望風坡靡,革命軍占領瓦房店,攻克莊河廳城。
南北議和,孫中山功成身退。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下令取消關外都督。戴季陶隻好打點行裝,回到上海,再度從事新聞工作。
他同李懷霜、周浩等人一起創辦《民權報》,並擔任總編輯。他寫了不少文章,揭露抨擊袁世凱。對於袁世凱羽翼下的官僚政客、議員軍閥,戴季陶也無情地實行口誅筆伐,不稍假以詞色,一概抨擊無餘。由於戴季陶的文章對袁世凱複辟陰謀盡情揭露,再加詞鋒犀利、文字勁烈,一時為人們廣為傳誦,《民權報》也聲譽日增,讀者越來越多,大有洛陽紙貴、不脛而走之概。
戴季陶的言行引起了袁世凱對他的極端仇視,並終於不能容忍。袁世凱大權在握,急於清除異己,掃除複辟帝製道路上的障礙,於是,首先拿戴季陶開刀。
1912年5月22日,一夥租界巡捕氣勢洶洶地闖進《民權報》社戴季陶的辦公室,出示拘票,上書“戴天仇鼓吹閱報者殺袁、唐、熊、章,應即提究”。
戴季陶當即指著拘票,振振有辭地申辯:“拘票上寫的什麼鼓吹閱報者殺袁、唐、熊、章,這算是什麼罪狀,何況,袁、唐、熊、章都不住在上海租界,你們憑什麼抓我?”
巡捕根本不管戴季陶怎麼申辯,不僅逮捕了他,而且還想抓報館裏其他人,他們問報館發行人是誰?戴季陶冷笑道:“你們是執法的,應該懂得法律,你們帶來的這張拘票上,並沒有列本報的發行人,怎麼可以胡亂牽扯毫無關係的第三者呢?”
在租界捕房,戴季陶厲聲質問領班:“我這個案子,原告是哪一位?和租界捕房有什麼關係?租界捕房是否有這個權力,代中國政府在租界裏濫捕無辜?”問得捕房領班瞠目結舌,再也不敢和戴季陶多說什麼。
由於戴季陶精通法律,雄辯滔滔,也無把柄被捕房抓住,一向自詡為“文明自由”的租界當局無法將他定罪,再加上朋友盡心營救,規定的羈押期限一到,捕房隻好將他無罪開釋。
戴季陶出獄後,除了在報紙上繼續寫文章對袁世凱進行抨擊外,還發揮文學特長,編寫劇本宣傳革命。他堅持反袁鬥爭,雖然為此下獄,也在所不懼。他那意氣縱橫、聲光逼人的文章,對於揭露袁世凱複辟陰謀;警醒人們繼續戰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戴季陶與孫中山相識前,即1911年春,曾在檳榔嶼為孫中山家當私人教師,為孫中山的兩個女兒——15歲的金琰和14歲的金琬講授國文,這時孫中山在歐美籌款。1911年12月底,戴季陶以同盟會黨員兼新聞記者的身份首次見到孫中山,在交談中,孫中山詢問了戴季陶的姓名和個人的一般情況,孫中山這時才知道這個年輕人就是風雲一時的戴天仇,又曾擔任過自己女兒的國文教師。從此,戴季陶與孫中山逐漸熟悉起來,兩人開始成為忘年交。
1912年9月,孫中山任督辦全國鐵路事宜,戴季陶被孫中山聘為機要秘書,從此,他便在孫中山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不久,戴季陶又擔任了孫中山的專職記室,隨孫中山奔走各處,把孫中山講話記錄下來,既快又準確,很受孫中山的讚許。幾個月後,他把孫中山在各地的講演記錄進行精心整理,輯成《民國政治綱領》及《錢幣革命要義》兩本書。
二次革命期間,戴季陶到南京協助黃興領導起義工作。他和黃興召集1、8師各級軍官、各單位主管軍官會議,戴在會上宣布了袁世凱殺害元勳、毀棄約法、破壞憲政的罪行,號召大家起兵討袁,廣大軍官都表示響應,少數袁黨死硬分子,如要塞司令吳紹璘、講武堂副堂長蒲等表示反對,戴季陶和黃興立即采取革命手段,當場將這幾個反對軍官逮捕,並毫不留情地殺掉。
為了保證黃興的安全,戴季陶說服黃興離開南京。黃興和南軍一些將領逃離南京後,戴季陶仍然留在南京活動,受到士兵群眾的歡迎,一般同誌聞戴天仇來,亦莫不欣然有喜色,交相告曰:“天仇先生,中山之代表也。”
戴季陶在南京陷入極度混亂的危急情況下,采取了迅速籌款,整頓軍隊等措施。他和何海鳴等人一起領導了南京第二次起義。
南京陷落後,戴季陶沒有外逃,堅持留在城裏繼續從事反袁鬥爭。為了挽回敗局,他聯絡了1、8師中的一批中下級軍官,圖謀再舉,但不幸消息泄露,沒能成功,反革命軍隊到處捉拿戴季陶,城裏一片白色恐怖。
一天,戴季陶辦完事從外麵回來,見北洋軍已將他的住處,即由日本人經營的賓來館圍得水泄不通,一些士兵已入賓來館搜捕,戴季陶想要退回,已經來不及了,便隻好裝出漫不經心的樣子,坦然前行。因為北洋軍並不認識他,再加上他一口流利的日本話,那些士兵都被他哄住了,以為他是日本人,便放他進去,戴季陶昂然進入賓來館,然後攜一名日本妓女,雙雙翩然而出,居然奇跡般地闖過了險關。
戴季陶離開南京到了上海。
袁世凱命令他的禦用北京總檢察廳,下令通緝發動二次革命的國民黨領袖們,分“首魁”及“執重要事務”共34名,戴是通緝犯之一。
戴季陶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但他革命鬥誌並沒有低落,他在上海製訂了一個龐大的計劃,決定到東北去重新聚集舊部,組成一支精悍的軍隊,從東北打進關內,直搗北京,推翻袁世凱的專製獨裁政權。他從上海再度北上,第二次到了大連。
大連的革命黨人寧武、劉純一、石磊、王明山、傅笠魚等人歡迎戴季陶的到來,他們一起籌措經費,購買軍火,發展黨員,等時機一到,便拉起軍隊,公開反袁。但那時全國反袁鬥爭形勢已經低落,戴季陶雖有宏圖萬裏,也鼓翼難飛。
這時,他聽說孫中山偕胡漢民已離開中國到達日本,在日本繼續從事反袁鬥爭。於是,他決定去日本與孫中山合作,於1913年9月下旬來到日本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