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一、市場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惡化
中國農業以占世界7%的耕地麵積養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已是公認的事實。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經濟開始由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長期受體製壓抑的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億萬農戶在市場利益機製的驅動下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鄉鎮企業迅猛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大量湧現。根據表1‐1所示,中國農業增加值由1985年的2541.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4737.4億元,增加了8.733倍,年均增速為11.44%;人均農業增加值由1985年的837元增加到2006年的7093.4元,增加了7.475倍,年均增速為10.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增加到2006年的3587元,增加了8.013倍,年均增速為11.04%,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是,伴隨著市場化進程,重經濟增長、輕生態環保,重眼前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局部顯性利益、輕全局隱性利益的傾向普遍存在,從而導致我國相當大一部分農村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發展不協調,甚至是惡性循環,出現了水土大範圍汙染、水土大麵積流失、草原“三化”程度加劇等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且愈演愈烈,已嚴重威脅到中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扭轉這一趨勢已成為我們麵臨的緊迫課題。
二、項目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運用行政、技術、法律、經濟等手段去遏製、防止其惡化等方麵,其基本的特色是“堵截”。本項目組則認為,市場化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經濟成果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非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而我們試圖另辟蹊徑,通過理論創新來揭示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兩種典型互動模式和機理,進而探索促進兩者良性互動的對策體係。其基本特色是建立在利益激勵相容基礎之上的“疏導”。我們認為,欲使中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使中國農村農戶投入生態環保的積極性可持續。沒有第二個“可持續”,就難以有第一個“可持續”。而這第二個“可持續”一旦實現,則實現第一個“可持續”的成本(包括有形的可計量的成本和無形的難以計量的成本)將是較低的,將是“經濟”的。本項目的研究將不僅使經濟學有關“市場失靈”的矯正理論得到創新性的拓展,而且也將為轉型經濟條件下促進中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實施成本較低的對策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二節本項目的基本內容、創新點和研究方法
一、本項目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創新點
本項目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第二章) 主要通過調查研究、收集各種資料、數據,剖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市場化特征,並將揭示相應的環境代價。主要內容包括:(1)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現狀;(2)內生的利益驅動模式;(3)市場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績效與生態環境代價;(4)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和特點。
第二部分(第三章) 在運用經濟理論分析農村環境資源的經濟學特性的基礎上,從農村環境資源市場失靈、環境資源產權製度缺失及環境資源信息障礙的特殊性三個層麵揭示中國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局部惡性循環的形成及運行機理。其主要內容包括:(1)農村環境資源的經濟學特性;(2)“市場失靈”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3)環境資源產權製度缺陷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4)“政府失靈”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5)“結構失靈”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