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製度變遷契合中國農業的實際狀況,形成了內生的利益驅動機製,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同等數量要素的投入取得更高的產出,對農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1952年結束的土地改革,滿足了農民幾千年來對土地的渴求,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恢複和發展,也促進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的恢複。20世紀80年代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以家庭為基礎,給農民帶來了新的利益驅動,中國農村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創造了中國以至世界農業史上前所未有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奇跡。90年代興起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由多元經濟利益主體參與而構成的經濟共同體,它把農業生產與產品加工、運銷、綜合利用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形成了“公司+農戶”、“市場+農戶”、“中介組織+農戶”等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生產經營機製,通過適當的利益紐帶,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通過“龍頭”走向市場,從整體上提高農業效益,推動了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市場經濟是一部複雜而精良的機器,它通過價格和市場體係對個人和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進行協調。它也是一部傳遞信息的機器,能夠將成千上萬的各種不相同的個人的知識和活動彙集在一起。在沒有集中的智慧或計算的情況下,它解決了一個連當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也無能為力的涉及億萬個未知變量或相關關係的生產和分配等問題。”
“對於所有者自己管理的小企業,利潤似乎決定著全部的企業決策。”
“無論如何,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不大可能幸存。企業要在競爭性行業中生存下去,就得將長遠利潤最大化作為它們最優先考慮的目標之一。”市場的導向是與企業的個別價值轉化為社會價值直接聯係在一起的,而這種轉化的外在決定主要是由市場信號所引導的經營方向促成的。
一般說來,這種市場導向的機製,將引導資源自發地朝著較有利的行業和地區流動,市場供求比例的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價格波動,具有促進資源配置合理化的正效應,成為企業調節經濟活動的指示器。
市場機製既是顯示市場經濟社會需求的偏好、實現資源配置和技術選擇的機製,又是人們實現和協調各自利益的機製。市場主體以其獨立明確的產權,成為“經濟人”,而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成為經濟運行的根本動力。
市場主體自主決策,並獨立地承擔決策經濟風險的特征,使之形成了內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機製。中國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促進了內生利益驅動模式的形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第三節市場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績效與生態環境代價
中國在農業方麵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
對生態係統的破壞在逐漸加劇,尤其是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導致作物種植的麵源汙染,使湖泊、河流、地下水和沿海海洋受到汙染,農村的生態環境受到威脅,給農村和城鎮帶來損害。
隨著農村市場化改革,內生利益激勵模式形成,農業產值持續提高的同時,化肥、農藥及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不斷攀升。與1991年相比,2005年農業產值增加了281%,畝產值增加了267%,但化肥、農藥使用量也分別增加了70%和91%,每畝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分別增加了64%和85%,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則增加了174%。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離不開化肥和農藥,自古以來農民就知道施肥的重要性,所以才有“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等農諺,並也得到了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