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市場化進程中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1)(1 / 3)

本章主要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收集各種資料、數據,剖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市場化及其特征,並揭示相應的環境代價。主要內容包括:(1)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現狀;(2)內生的利益驅動模式;(3)市場化進程中的經濟增長績效與生態環境代價;(4)中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和特點。

第一節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現狀

市場經濟是利用市場機製調節資源配置的經濟。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運作規範和有效的市場經濟體製一般具有五個主要特征:(1)個人和企業等市場主體具有獨立性。即它們可根據市場信息的變化自主決策,獨立地承擔決策的經濟風險。(2)公平、開放、統一、有序的競爭體係。

即由市場形成價格,保證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由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3)有效的政府職能和宏觀經濟調控機製。即市場導向機製作為“看不見的手”與宏觀調節機製“看得見的手”共同構成了“經濟人”理性和國家市場之製度理性得以協調和統一的外部環境。(4)較完善的社會信用。(5)法製基礎。即必須有完善的經濟法規,保證經濟運行的法製化。

市場化就是市場機製在經濟中對資源配置發揮的作用持續增大的過程,也是指市場機製從逐步產生、發展到成熟的演變過程。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開始於1978年,伴隨著整個經濟改革的推進,中國農村經濟市場化已經走過了30年的曲折曆程,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個農村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市場化進程中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機理及對策研究中國農村經濟30年的市場化改革是一個漸進過程。從1978年到1984年,我國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製總體格局未變的態勢下進行了市場化改革,計劃機製仍占主導地位,市場發育剛剛開始,雖在某些方麵引入了市場機製,但基本上是在“體製外”展開的。就農村而言,這一時期農村改革率先啟動,國家逐步放開和發展了集市貿易,放開了個體經營,農村及鄉鎮的消費品市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促進了小城鎮生產資料市場的萌芽和產生,農村經濟市場化得到了初步發展。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後,我國進入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基本特征的市場化改革。生產資料被確認為商品,國家調整了生產資料購銷政策,生產資料開始進入市場。尤其是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體係”的概念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模式後,生產要素市場開始啟動。市場化已經進入“體製內”,市場體製的框架開始顯現,市場的力量和計劃的力量開始抗衡,突出表現在“雙軌製”並存的體製模式上。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農村經濟市場化得到進一步深化,勞動力、土地、資本等各種要素市場相繼形成,並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業、牧業等也得到了很大發展,鄉鎮企業開始崛起。從1992年起,尤其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總體經濟的市場化進程轉入“快車道”,並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為基本特征。伴隨著中國經濟總體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農村經濟的市場化進程無論在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國家農業指令性生產計劃已全部取消,國家調撥的重要農產品占市場銷售總額的比重不足2%。在農副產品收購總額中,市場調節價的份額已由1991年的57.81%上升到1996年的78.6%、2007年的96.5%。各地種糧農民也從市場化中直接受益。

2004年我國全麵放開了主產區的糧食購銷和價格,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這一重要舉措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由此可見,市場機製對我國農業資源配置發揮的作用趨強。

第二節內生的利益驅動模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製度有四次大的變遷。每一次製度變遷都對我國農業生產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一次製度變遷: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使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為我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清除了根本性的社會製度障礙。第二次製度變遷:農業合作化運動。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合作經濟,通過農業合作化把個體小農經濟變成社會主義經濟,方向是正確的。但是,農業合作化運動也確實存在著步子過快、工作過粗、形式單一等缺陷。第三次製度變遷: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基本內容的農村改革。作為一項製度創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最大的績效在於突破了計劃經濟模式,將億萬農民從人民公社製度下解放出來,並使農民擁有獨立的生產經營決策權,實現了責權利的統一。第四次製度變遷: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分戶經營基礎上的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是促進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轉變的一項製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