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能源短缺困擾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調整能源政策,尋找礦物質能源的替代產品。生物質能源作為一種可替代石油、天然氣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得到了世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清潔生物質能源生產技術主要有兩種:(1)以澱粉質和糖質作物(如玉米、甘薯、甘蔗等)或植物纖維廢棄物質(如農作物秸稈、樹枝等)為原料生產燃料酒精;(2)以油菜、油棕櫚、大豆、蓖麻等油類植物或廢棄油脂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這兩種清潔能源生產技術是近期最有可能在中國形成生產力、應用於規模化生產的可再生能源技術,也是當前公認的、最富有生命力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生化工藝。
生物質能源的原料主要來自農村,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必將帶動能源農業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是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緩解中國能源壓力,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二是根據農村地區的要素稟賦優勢,因地製宜發展比較優勢產業,使農業向能源產業滲透,成為能源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將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充分利用起來,通過市場疏導、而不是堵截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總之,發展能源農業有助於建立中國能源、農村經濟、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機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短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環境汙染嚴重等問題,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
中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生物質能源利用極為重視,在連續四個五年計劃中將生物質能源列為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在法律上高度明確了可再生能源在現代能源中的地位,並出台了一些具體的優惠政策。但與能源農業發達的國家相比,中國還存在產業規劃不夠係統、扶持政策不夠清晰、相關的配套措施有待細化和明確等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試圖通過對生物質能源計劃實施相對成功的美國、巴西、德國進行對比分析,以了解能源農業發達國家的產業促進政策,希望對中國能源農業的發展帶來有益的啟示。
二、能源農業發展戰略的國際比較
(一)美國的“能源農場”策略
為了控製中東地區石油資源,美國在軍備支出方麵付出了巨大代價,逐漸認識到把錢投給動蕩不安的中東還不如投給美國農場主。美國的能源農業是以燃料酒精為突破口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利用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酒精。80年代後期,由於石油價格走低,燃料酒精產業發展一度處於停頓狀態。近年來,受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燃料酒精再次得到重視,生產規模迅速增大。美國人少地多,農業生產發達,玉米等農產品過剩,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燃料酒精具有良好的產業化條件和基礎。目前玉米酒精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其中912萬噸被添加到汽油中,替代了運輸用能源的3%,中西部12個州甚至達到了5%~10%。
為了推動能源農業的發展,美國在總體部署、市場供應、稅收優惠、資金支持、技術開發等方麵作出了係統安排。
1.總體部署
1990年以來,美國出台了一係列的法令法規增加生物質能源的使用,如1994年美國環境保護委員會(EPA)規定,以燃料酒精為主的可再生清潔燃料在大城市必須全年供應;1998年國會通過《汽車替代燃料法》,鼓勵使用燃料酒精作為替代能源。1999年,美國總統簽署的一項國家戰略計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質燃油將取代石化類燃油消費量的市場化進程中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機理及對策研究10%。2005年實施的《國家能源政策法》規定,銷售的汽油中必須包含一定比例(將逐年遞增)的生物質能源燃料,在未來的5年內,燃料酒精產量將增加一倍,到2012年汽油中添加酒精的數量要達到80億加侖(2430萬噸),2013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全部能源的7.5%以上。2005年美國農業部(USDA)宣布實施綜合能源戰略,支持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生產和使用,成立能源理事會,協調與美國能源部、環保局等部門的合作,監督綜合能源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