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自上作(1 / 1)

金聖歎評《水滸傳》:“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高俅的發家史堪稱奇跡,從過街老鼠般的東京幫閑到殿帥府太尉,即使坐火箭也沒這麼快。這其中固然有機遇和運氣的因素,卻也必須承認,高俅本身的確有過人之處,或者說,高俅的人設簡直太精準了。

高俅是東京城“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既是“破落戶”,祖上自然闊綽過,因此高俅這一代雖落魄,卻是有見識的,故能“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家道中落,高俅的眼界與習好也非窮苦人可比,除這些外,高俅還有一項絕技,“最是踢得好腳氣毬”。

任何一樣技能想練得出類拔萃都不容易,高俅能得如此評價,必定是下了苦功夫的。作為一個投機鑽營的人精,在高俅混跡的圈子裏,這些本事是受追捧的,並且有機會博得上流社會關注。唯有如此,才讓他有足夠的動力熬得下練球的苦。

後來,高俅“因幫了一個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被人家告到開封府,斷了四十脊杖,趕出東京。“生鐵”這個典故源自後唐時期發生的“潞王之亂”事件。閔帝李從厚(小字菩薩奴)重賞禁軍軍士,並許諾平亂後每人再加賞錢二百貫,軍士們卻紛紛投降潞王李從珂。但李從珂稱帝後封賞極少,於是軍士後悔說:“除去菩薩,扶立生鐵。”意指潞王是一隻鐵公雞。

三年後,高俅借著天下大赦的機會回到了東京,依附之人依次為:臨淮州開賭坊的柳世權、東京開生藥鋪的董將士、小蘇學士、駙馬王晉卿、後來做皇帝的端王,自此飛黃騰達。這個過程看似尋常,卻道出了一張不尋常的關係網。

現代的六度分割理論是,你至多隻需要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高俅通過五個人就認識了下一任皇帝,既科學又合理。值得玩味的是,董將士和小蘇學士鄙視高俅為人,對諂媚的陪玩毫無興趣,才將他轉薦出去,駙馬王晉卿卻欣然接受。書中原文說:“自此高俅遭際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等到了端王府,高俅更是如魚得水。可見當時風氣,越是處於上層階級的人物,越是輕佻浪蕩,耽於玩樂。

這件事的罪魁禍首當然是端王趙佶,即後來的“天下第一富貴閑人”宋徽宗,但在高俅發跡的過程中,柳世權、董將士、小蘇學士也都給了他很大的助力,正是這種盤根錯節的親緣關係為幫閑子弟提供了上升渠道。在人才選拔製度早已成熟的北宋時期,幫閑子弟的上升渠道竟比科舉還優質靠譜,可見統治階層的腐敗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這也是“亂自上作”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