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全書,花費在王進身上的筆墨不多,不僅比不上大名鼎鼎的魯十回、武十回、宋十回、林十回,比起石秀、燕青、史進都遠遠不如,但在這不足半章的文字當中,王進已經展現出了非比尋常的優良品性。
王進對國家忠誠。當年的仇家成了頂頭上司,鐵定要報複自己,換做普通人,很有可能會恨屋及烏,而王進的選擇是:繼續為國家效力。原文道:“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那裏是用人去處,足可安身立命。”一句“那裏是用人之處”便可以看出,王進不甘心埋沒了自己這身本事,仍要發光散熱。
王進是有能力的。原文中王進說:“……他手下軍官,多有曾到京師,愛兒子使槍棒的極多,何不逃去投奔他們?”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疆,手下軍官都是靠著真刀真槍博取功名,連他們都推崇王進,可見王進是有真本事的。後來王進一棍放倒史進,又花了半年時間將史進的武力提升到梁山八驃騎的水平,也足以證明他的業務能力。
王進是個孝順兒子。遇事先和母親商量,拖著病體侍奉老母,母親騎馬他走路,一路艱辛自不必說。書中提及王進母子共有十九處之多,這樣的母慈子孝場景在《水滸傳》中十分罕見。而王進的母親也是明事理、有主見之人,遭此大劫,她毫不眷戀東京家園,立刻說出“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又提醒兒子已被高俅監視,可見其勇氣與睿智。這樣優秀的母親才能教育出王進這樣的好兒子。
王進是智慧的。王進的出逃過程行雲流水,將風險降到了最低,堪稱教科書式的做法。第一,立刻行動,在高俅采取行動之前離開。王進知道,高俅絕不會放過自己,雙方地位懸殊,等待對方發難就是坐以待斃,此刻離開是唯一的機會。第二,先後支開兩名監視者,借口合情合理,並且先後安排二人做同一件事(嶽廟中燒一炷頭香),避免對方生疑。第三,鎖好前後門。真正的出逃者是不會在意鎖不鎖門的,按照正常邏輯,隻要鎖了門,人就會回來,這個小舉動為母子二人爭取了近兩天的寶貴時間。上麵這三件事做錯一件,王進逃生的概率都極小。另外,高俅喝令左右棒打王進時,“眾多牙將都是和王進好的”,紛紛出言求情,能在京城混到如此好人緣,可見王進的情商也不低。
王進知恩圖報。因母親犯了心疼病,母子二人來到史家莊投宿,出於謹慎,王進先報了假名,後來見史太公為人厚道,這才敢說出真實身份,顯露本事。王進傳史進武藝,並非因為史進是可教之才,純粹是出於報恩,史進的學藝機會,完全是史太公幫他爭取來的。原文中,史進說道:“師父,隻在此間過了。小弟奉養你母子二人,以終天年,多少是好!”王進道:“賢弟,多蒙你好心,在此十分之好。隻恐高太尉追捕到來,負累了你……”
史進口稱“師父”,王進回的卻是“賢弟”,這個稱呼值得玩味。作為禁軍教頭,王進教過的人不計其數,史進也隻是其中一個,他根本就沒把史進當作徒弟。但史進對王進是有真感情的,後來特地到延安府尋找王進,兩個人玩了一場躲貓貓遊戲,結果史進輸了。
綜觀王進為人處世,即使不是完人,也算得上是良人。這種忠、孝、義、禮、智、藝全能的六邊形人才,在任何朝代都應該是統治階級拉攏的對象,在徽宗年間卻混不下去,為什麼?一個正常人沒有立足之地,隻能說明周圍的環境太不正常。
高俅因早年學棒時被王進父親打翻,恨上了王進一家。按理來說,打翻一個混混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在宋朝,像高俅這樣不讀書的人想鹹魚翻身,概率基本為零。但誰都想不到,一條隱秘的非正常升遷通道將高俅送到了一個不務正業的皇帝身邊,混混出現在了不該在的位置,這才導致能人王進遠走他鄉。
封建社會時期,每逢昏君主政,便會有禍國殃民的奸佞之臣青雲直上,忠臣、能臣則被排擠,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執政陷阱,與王進生活年代相近的就有李綱、宗澤、嶽飛等,王進雖然官職不高,但也算受害者之一。
因此,“亂自上作”的墨漬雖潑在高俅身上,筆鋒卻直指宋徽宗趙佶,朝廷的爛是從根爛起的。高俅之所以惡,是因為大環境適合惡人生存,整個社會已經呈現畸態的混亂,這才使得良人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