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之法(1 / 1)

無論是現實還是虛構作品中,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英雄。《水滸傳》用人物的命運波折演繹時代的大主題,困境則是眾多好漢必須要過的坎兒,壓力之下,人物做出的艱難抉擇最能暴露本性。

《水滸傳》中,絕大多數人都是保守主義的代言人,逢著三分災禍,隻出三分半力氣便想將災禍消弭於無形,說穿了不過是戀棧之情。如豹子頭林衝,他在娘子被調戲時忍讓,再被調戲時妄想與高太尉說和,在野豬林又險些喪命,卻仍對正常生活心存幻想。如楊誌,丟了花石綱後逃走,待天下大赦後散盡家財打通門路,無奈沒能過得了高俅這一關。後來到大名府被梁中書賞識,為得上官抬舉,又盡心竭力押送生辰綱去。如宋江、武鬆、朱仝,初次犯案後都心甘情願服法,這時的他們還想做一個良民,並沒有采取過激行為,更談不上造反。

對做過官的人來說,背離主流社會與死了一次也差不多。因此作者狠了狠心,在這些好漢背後又猛地推了一把,徹底斷了他們的念想,全都推上了梁山。即便如此,這些做過官吏的好漢也是後來倡導梁山招安的主力軍,隻少數幾人除外。

《水滸傳》裏常出現“安身立命”一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後,智真長老要他離開,魯智深道:“師父教弟子那裏去安身立命?”林衝風雪山神廟之後二次來到柴進莊院,柴進為他推薦去處,林衝道:“若得大官人如此周濟,教小人安身立命,隻不知投何處去?”楊誌得知二龍山後,對曹正道:“既有這個去處,何不去奪來安身立命!”類似的話,菜園子張青對武鬆說過,宋江對武鬆說過,楊雄對石秀也說過,可見“安身立命”是好漢們關心的大事。

在沒有身份證、沒有監控的年代,安身不是什麼難事,難的是立命,是有所作為。所以說,安身立命不隻要保障基礎生活,還要滿足精神世界的要求。

大多數人都向往著穩定、長久的安身立命之所,並義無反顧地奔赴,然而越是努力追逐,離目標就越遠,隻有少數人勘破世情,看透當下,從這張黑暗之網中解脫出來。

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漢,真正獲得解脫的隻有魯智深、武鬆、燕青、李俊等少數人,他們的解脫,是經曆了屍山血海與世態炎涼後的解脫,是被現實迎頭痛擊後的解脫,即便如此也殊為不易。

早在全書開頭,已經有一個智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標準答案,這個人就是王進。有人會問,難道標準答案就是離開爭鬥旋渦,去邊軍中為國效力嗎?是,也不是,王進的確去了邊軍,但邊軍並不是王進的最終歸宿。原文中魯達和史進的兩段對話足以證實。

二人在潘家酒樓偶遇時,魯達道:“你要尋王教頭,莫不是在東京惡了高太尉的王進?”史進道:“正是那人。”魯達道:“俺也聞他名字。那個阿哥不在這裏。灑家聽得說,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勾當。俺這渭州,卻是小種經略相公鎮守。”

後來二人在瓦罐寺相遇,史進道:“……小弟也便離了渭州,尋師父王進。直到延州,又尋不著。”

前文中,王進打算投奔老種經略相公,這話是當著母親說的,自然不會有假,而且據魯達所言,王進的確就在那裏。為什麼史進沒找到王進呢?史進從華陰縣走了半個月來到渭州,又不遠千裏從渭州(今甘肅平涼)到延州(今陝西延安),肯定會盡心竭力尋找,沒找到,隻能說明王進離開了。王進沒有必要躲著史進,他離開的原因也不必深究,但大致猜得到,王進在邊軍過得並不自在。

“安身立命”的首選之地並不成功,以王進之機警果斷,自然不會久留,至於他是小隱於野還是大隱於市,都不重要了,以王進的本領,“安身”不難,“立命”卻不能。這就是王進給出的標準答案,這亂糟糟的世道隻可安身,無法立命。

王進的選擇是明智的,但凡換一種做法,王進都會成為林衝或者楊誌,仇難報,誌難酬。他沒有對官場心心念念,選擇直線遠遁而不是曲線迂回,這已是最善的結局了。

讀完王進再讀林衝、楊誌等人,不禁總讓人回望、比較,甚至忍不住出言提醒:“你們錯了!錯了!又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