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了生辰綱,楊誌首先想的不是報官,也不是想辦法將生辰綱奪回來,而是“教俺如何回去見得梁中書”,他的第一反應是愧對梁中書的知遇之恩。然後扯破了領狀(舊時向官府領取錢物時出具的字據),心道:“如今閃得俺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待走哪裏去?不如就這岡子上尋個死處!”撩衣破步,望黃泥岡下便跳。
印象之中,梁山好漢大多是鋼筋鐵骨的硬漢,遇著挫折便尋死的實在少見。楊誌的做法絕非好漢行徑,他心理素質差,但他心裏也是真的苦。押送生辰綱是他唯一翻身的機會,楊誌加倍小心謹慎,最後卻落得如此結果,更要命的是,他得罪了高俅、梁中書、蔡京三個重量級人物,再也無法踏入仕途。對一個將門之後、曆代忠良的人來說,和殺了他也沒什麼分別。
好在楊誌懸崖勒馬,忽然間就想通了:“不如日後等他拿得著時,卻再理會。”這句話意味著楊誌的破罐子破摔,等你捉住我再說,最壞又能怎樣?曾經的楊製使、楊提轄,從今往後不要體麵,隻要活著!
然後,楊誌就走到了路旁一家酒店,吃了一頓霸王餐。店主討要飯錢時,楊誌道:“待俺回來還你,權賒咱一賒。”說了便走。
平心而論,楊誌也曾是厚道人。他在東京沒盤纏時,就老老實實去賣刀,並無絲毫邪念;與周謹比試射箭時,曾有“他和我又沒冤仇,灑家隻射他不致命處便了”的仁心;王倫、梁中書待他有恩,他都念念不忘。但“歲寒知鬆柏,事難見君子”,林衝逃離草料場後搶人酒喝,武鬆孔家莊奪人肉食,史進流落江湖攔路劫道……都是一般的走投無路。
天無絕人之路,酒店主人是林衝的徒弟曹正,作為情節的“紐扣”,曹正將楊誌、魯智深和二龍山係在了一起。他提供信息、出謀劃策,圓滿客串了一次軍師的角色。沒辦法,楊誌和魯智深雖不是笨人,卻都屬“無謀”之人,隻能讓曹正上了。
奪取二龍山後,楊誌就和魯智深一樣退出台前,隻是江湖上偶有名聲傳播。再次登場已是三年之後,做了三年的山大王,楊誌已完全接受了自己的匪首身份,因此當桃花山求援時,楊誌如此道:“俺們各守山寨,保護山頭,本不去救應的是。灑家一者怕壞了江湖上豪傑,二者恐那廝得了桃花山便小覷了灑家這裏。”
接下來到了三山打青州的重要關口,楊誌一席話,改變了二龍山的命運。魯智深便要聚集三山人馬,前去攻打。楊誌便道:“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軍馬方可打得!俺知梁山泊宋公明大名……孔亮兄弟,你可親身星夜去梁山泊,請下宋公明來並力攻城,此為上計。”
楊誌和宋江並無瓜葛,為何要向梁山泊求助?因為楊誌很清楚,三山實力太弱,又無攻城器械,根本打不下青州城;另外,楊誌落草為寇本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旦有機會,他當然想博取功名恢複祖上榮光,但魯智深和武鬆對朝廷敵意太重,二龍山永遠不可能走上招安的道路,隻能將希望寄托在梁山。
楊誌難得做出了一次正確選擇,隨著晁蓋的地位漸漸被宋江取代,梁山泊的政治主張越來越傾向於歸附朝廷。可惜的是,即使梁山全夥招安,也不意味著楊誌就能達成心願。他隨著梁山大軍征遼、征田虎、征王慶,立下許多功勞,卻在征討方臘前病倒在丹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