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 下(1 / 3)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①:“禮與食孰重?”

曰:“禮重。”

“色與禮孰重?”

曰:“禮重。”

曰:“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②,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

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③,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④。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⑤?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⑥?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兄之臂而奪之食⑦,則得食;不,則不得食,則將之乎?窬東家牆而摟其處子⑧,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注釋】

①任:周時諸侯國名,故址在今山東濟寧;屋廬子:孟子的學生,名連。②親迎:古代婚姻製度之一,指新郎親自迎接新娘。此處代指按禮製娶親。③揣:衡量。齊:對齊。④岑樓:尖頂高樓。⑤鉤:衣帶鉤。一鉤金,指一點點金子。⑥翅:同“啻”,隻,僅。⑦ (zhěn):扭轉。⑧處子:指處女。

【譯文】

有個任國人問屋廬子說:“禮節和食物哪個更重要?”

屋廬子說:“禮節更重要。”

那人又問:“娶妻和禮節哪個更重要?”

屋廬子說:“還是禮節重要。”

那人又問:“如果按照禮節去謀食,就隻有餓死;不按禮節去謀食,就可以獲得吃食,那還一定要按照禮節嗎?如果按照‘親迎’的禮節去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親迎’的禮節,就可以娶到妻子,那還一定要‘親迎’嗎?”

屋廬子回答不出來,第二天就到鄒國,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的呢?如果不把底端對齊,而隻比較頂端,那麼一寸的木頭也可以使它高過尖頂的高樓了。我們說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說衣帶鉤那麼一點的金子比一車羽毛還要重嗎?拿吃的重要方麵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是吃的更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麵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是娶妻更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哥哥的手臂,去搶奪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斷他的手臂,便得不到吃的,那你會去扭嗎?爬過東邊人家的牆壁去摟抱人家的少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摟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你會去摟抱嗎?’”

曹交問曰①:“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

“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②,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③,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④,願留而受業於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注釋】

①曹交:一說為曹國國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時代曹國已亡,因此此說法並不確切。②雛:小雞。③烏獲: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④假館:假,借;館,客舍。意為找一個住處。

【譯文】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十尺,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有餘,卻隻會吃飯罷了,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說:“這有什麼關係呢?隻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個人,說他連一隻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他就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的東西,那他就是一個大力士。同樣的道理,能夠舉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人,也就是像烏獲一樣的人了。人難道需要因為不能勝任而憂慮嗎?隻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長者之後,就叫作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前頭,就叫作不悌。那走慢一點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隻是不那樣做罷了。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悌之道罷了。你穿堯所穿的衣服,說堯所說的話,做堯所做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所穿的衣服,說桀所說的話,做桀所做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這就去拜見鄒君,向他借個住處,願意留在您的門下做學生。”

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哪有那麼難於了解呢?怕的隻是人不去尋求罷了。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公孫醜問曰:“高子曰①,《小弁》②,小人之詩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③,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④。《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

曰:“《凱風》何以不怨⑤?”

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⑥。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釋】

①高子:孟子下文稱其為“高叟”,可見其年長於孟子,並非孟子的學生高子。②《小弁(pán)》:《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毛詩》認為是譏刺周幽王的詩歌,而《三家詩》則認為是周宣王名臣尹吉甫之子因遭後母之讒而遭流放,怨恨而作。從下文孟子說“親之過大者”來看,孟子是取後者之說。③關弓:彎弓。④戚:親近。⑤《凱風》:《詩經·邶風》中的一篇,朱熹《集注》雲:“衛有七子之母,不能安其室,七子作此以自責也。”⑥磯:激怒。

【譯文】

公孫醜問道:“高子說,《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詩篇。”

孟子說:“為什麼這樣說呢?”

公孫醜說:“因為這首詩中有怨恨。”

孟子說:“真是呆板啊,高老先生竟然如此理解《詩》。如果有個人,越國人拉弓去射他,他則談笑著講述此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他和越人的關係疏遠;如果是他的兄長拉弓去射他,他就會哭泣著講述此事,這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他和哥哥關係親密。《小弁》中的怨恨,是親近親人。親近親人是仁。高老先生如此理解《詩》真是呆板啊!”

公孫醜說:“那麼《凱風》為什麼沒有怨恨之情呢?”

孟子說:“《凱風》是由於親人的過錯小,《小弁》是由於親人的過錯大。父母親的過錯大卻不怨恨,這是愈加疏遠他們;父母親的過錯小卻怨恨,這是不應該有的激怒。對親人愈加疏遠,這是不孝,不應該的激怒,也是不孝。孔子說:‘舜該是最孝了吧,到了五十歲還依戀自己的父母。’”

宋將之楚①,孟子遇於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④。”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⑤。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誌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⑥。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釋】

①宋(kē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又名宋榮,反對戰爭。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兵,交戰。④遇:說而相合。指接納遊說。⑤指:同“旨”,大意。⑥號:名義,說法。

【譯文】

宋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遇見了他。孟子便問:“先生要到哪裏去呢?”

宋說:“我聽說秦、楚兩國準備交戰,我要去見楚王,勸說他罷兵。如果楚王不聽,我就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君之中,我總要勸說成功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細問,隻想聽聽您的大概意思,您準備怎麼去勸說他們呢?”

宋說:“我打算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誌向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說法卻不行。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和楚王,秦王和楚王因為考慮到利而停止戰事,軍隊的官兵也隻是因為有利而樂意停戰。做臣子的因為利益而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因為利益而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因為利益而侍奉兄長,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全都失去了仁義,心懷利益而互相對待,這樣還不使國家滅亡的,是從來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之道去勸說秦王和楚王,秦王和楚王則因仁義而樂於停止戰事,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樂意停戰。做臣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兄長,這樣一來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係,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卻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的。何必要去說‘利’呢?”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①,以幣交,受之而不報。處於平陸②,儲子為相③,以幣交,受之而不報。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④。”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為其為相與?”

曰:“非也。《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誌於享⑤。’為其不成享也。”

屋廬子悅。或問之,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