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季任:任國國君的弟弟,任國國君去參加鄰國朝會,季任為之居守其國。②平陸:古厥國名,位於今山東汶上。③儲子:齊國的宰相。④連:屋廬子的名。間:差錯。⑤此處語句引自《尚書·周書·洛誥》,其內容是周公與成王討論營建洛邑之事。享多儀:享為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儀,多是重視的意思。物:指朝見時所獻的禮物。役:用。
【譯文】
孟子住在鄒國時,季任代替國君居國執政,送禮物來結交孟子,孟子接受了禮物卻不回應。孟子住在平陸時,儲子擔任齊國的國相,送禮物來結交孟子,孟子接受了禮物也不回應。過了些日子,孟子從鄒國到任國的時候,會見了季子;而從平陸到齊國的時候,卻沒有會見儲子。屋廬子高興地說:“我找到老師的差錯了。”便問孟子道:“老師到任國會見了季子,到齊國卻不會見儲子,是因為儲子隻是國相嗎?”
孟子說:“不是的。《尚書》上說:‘進獻最看重的就是禮節,禮節夠不上禮物的規格叫作不享,這是因為沒有把心意用在進獻上。’我不去會見儲子就是因為他沒有完成進獻的禮節。”
屋廬子很高興。有人問他,屋廬子說:“季子(因為要留守任國而)不能去鄒國,而儲子是能夠到平陸去的。”
淳於髡曰:“先名實者①,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②,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③,子柳、子思為臣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
曰:“虞不用百裏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
曰:“昔者王豹處於淇⑤,而河西善謳⑥。綿駒處於高唐⑦,而齊右善歌⑧;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⑨,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嚐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曰:“孔子為魯司寇⑩,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
【注釋】
①名實:名譽和功績。②三卿:指上卿、中卿、下卿。《禮記王製》雲:“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孟子在齊國時曾列於三卿之中。③公儀子:指公儀休。曾做魯國之相,依據禮法治理魯國。④子柳:即泄柳。⑤王豹:衛國擅長歌舞之人。淇:水名,在今河南北部,古為黃河支流,南流至今汲縣東北入河。⑥河西:此處指衛國,衛國在黃河以西。⑦綿駒:齊國人,擅長歌舞。高唐:位於今山東禹城西南。⑧齊右:高唐在齊國的西部,古稱西方為右,故稱齊右。⑨華周、杞梁之妻善哭:華周、杞梁二人皆為齊國之臣,戰死於莒,他們的妻子則對著城牆哭泣,苦倒了城牆,據說從此之後齊國之人就變得善哭起來。後世盛傳之孟薑女故事即由此衍出。⑩司寇:主掌司法的官職,孔子曾任魯國大司寇。燔肉:即祭祀所用的肉。古代祭祀禮儀,祭祀結束後,祭肉分送給參加祭祀之人。不稅冕:稅,同“脫”;冕,祭祀時所戴的禮冠。微罪:小罪。
【譯文】
淳於髡說:“注重聲譽和功業的人是為了造福民眾,舍棄聲譽和功業的人是為了自身。先生位列齊國三卿之中,上沒有輔佐國君的聲譽,下沒有救濟民眾的功業,如此就離去,仁人原本就應該如此的嗎?”
孟子說:“身處低位而不以才能侍奉沒有才能之人的是伯夷,五次投奔商湯、五次投奔夏桀的是伊尹,不嫌惡國君昏庸、不推辭微賤官職的是柳下惠,三個人的做法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趨向是一致的。什麼一致呢?就是仁。君子隻要仁德就行了,做法何必相同呢?”
淳於髡說:“魯繆公時,公儀子主持國政,泄柳、子思為大臣,魯國卻削弱得更厲害。如此看來,賢者根本無益於國家呀!”
孟子說:“虞國不用百裏奚而終至滅亡,秦穆公用了百裏奚而終於稱霸。不用賢才就滅亡,哪裏能隻是削弱呢?”
淳於髡說:“從前王豹住在淇水邊,河西的衛國人便善於歌唱。綿駒住在高唐,齊國西部的人便也善於唱歌了;華周、杞梁的妻子痛哭她們的丈夫,因而改變了整個齊國的習俗。蘊含在內的因素必定會表現在外,而做了某件事卻沒有任何功效的,我還未曾見過。因此說現在沒有什麼賢者,如果有的話,我一定就會知道。”
孟子說:“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時而不被重用,隨從祭祀時,連祭肉也沒有分送給他,於是他不解下祭冕就離去了。不了解孔子的人認為是由於祭肉的緣故,了解孔子的人則知道是由於魯國的無禮,其實孔子是想要找個微小的過錯借口離開,並不想隨便就離去。君子的行為,普通人原本就是不會理解的。”
孟子曰:“五霸者①,三王之罪人也②,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諸候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③,秋省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④,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⑤,則有讓⑥。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⑦。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⑧,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⑨,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⑩。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注釋】
①五霸:即“春秋五霸”,一般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②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武王。③省:考察。④慶:獎賞。⑤掊(póu)克:聚斂也。⑥讓:責罰。⑦六師:按周代製度,天子可設六軍,大國諸侯則設三軍。此處之六師則指天子的軍隊。⑧摟:引領,率領。⑨葵丘之會:齊桓公於公元前651 年在葵丘(今河南蘭考)邀集魯、宋、衛、鄭、許、曹等國舉行的一次重要會盟,通過此次會盟,齊國正式確立其霸主地位。⑩束牲載書:不宰殺犧牲,將盟書用函裝起來,放在犧牲上。歃血:亦作“碟血”,古時盟誓時的一種儀式,即以口啜犧牲之血表示信守盟約不渝。無易樹子:意思是已立的世子不得隨意改變。士無世官:意為士人的官職不得世襲。無攝:不得兼職。必得:必得賢者。曲防:曲,遍;防,堤防。當時諸侯們以鄰為壑,自築堤防,使鄰國遭災,故盟約申明禁止。遏糴(dí):禁止鄰國來購買糧食。糴,購買糧食。逢:逢迎,此處意為為君主的惡行掩飾辯護。
【譯文】
孟子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現在的大夫,是現在諸侯的罪人。天子巡行諸侯叫作巡狩,諸侯朝見天子叫作述職。天子在春天視察耕種情況,補助貧困;秋天視察收獲情況,周濟歉收。天子進入諸侯的疆界,如果看到土地得以開墾,田野得以整治,老人得到贍養,賢者得到尊重,傑出的人才擔任官職,天子就給予賞賜,賞給土地。天子進入諸侯的疆界,如果看到土地被荒廢,老人被遺棄,賢者被疏遠,搜刮錢財的人擔任官職,天子就要給予責罰。諸侯一次不來朝見天子就要貶低他的爵位,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他的土地,三次不來朝見就調動六軍去討伐他。所以,天子出兵叫‘討’而不叫‘伐’,諸侯出兵叫‘伐’而不叫‘討’。五霸是帶領著諸侯來征伐諸侯的人,所以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之中,以齊桓公的功業最為卓著。在葵丘之盟上,諸侯們備妥了犧牲、盟書而沒有歃血。第一條盟約說:‘誅除不孝之人,不得改立太子,不得立妾為妻。’第二條盟約說:‘尊重賢者,養育人才,以此表彰德行。’第三條盟約說:‘敬奉老人,愛護幼小,不怠慢賓客、旅人。’第四條盟約說:‘士人不得世襲官職,官職不得兼任,選用士人定要選才任之,不得擅自殺戮大夫。’第五條盟約說:‘不得遍築堤防,不得禁止鄰國采購糧食,不得有封賞而不通報。’還約定:‘凡是今日參與我們盟會的人,會盟以後言歸於好。’現在的諸侯都觸犯了這五條禁令,所以說現在的諸侯是五霸的罪人。助長國君的惡行,臣屬的罪過尚屬輕的;逢迎國君的惡行,臣屬的罪過就重了。現在的大夫都逢迎國君的惡行,所以說,現在的大夫是現在諸侯的罪人。”
魯欲使慎子為將軍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②,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裏,不千裏,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裏,不百裏,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而儉於百裏③;太公之封於齊也,亦為方百裏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裏。今魯方百裏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於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誌於仁而已。”
【注釋】
①慎子:魯國大臣,名滑厘,善用兵。②南陽:即今山東汶陽,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當時齊、魯爭奪的要地。③儉於百裏:此處意為僅有百裏。
【譯文】
魯國打算任命慎子為將軍,孟子說:“不先教導民眾就先驅使他們打仗這叫作殃民,殃民的人是堯、舜之時所不容的。即使一仗就戰勝了齊國,占據了南陽,那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頓時不高興地說:“你這麼說我滑厘就不明白了。”
孟子說:“我明白地告訴你。天子的土地方圓千裏,沒有千裏就不足以接待諸侯;諸侯的土地方圓百裏,沒有百裏就不足以奉守宗廟的禮製。周公分封在魯,土地方圓百裏,土地並非不夠,卻也僅有百裏;太公分封在齊,土地也是方圓百裏,土地並非不夠,卻也僅有百裏。現在魯國方圓五倍於百裏,你認為如有稱王天下者興起,魯國的土地是會在削減之列,還是在增益之列呢?白白地取那個國家的土地來給這個國家的事,仁者尚且不幹,何況以殺伐來求取呢?君子侍奉君主,隻是致力於引導自己的君主合乎大道,有誌於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