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凊:冷、涼。【2】省:問候、探望。【3】反:同“返”,回來。
精彩解說
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並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使他們放心。
出門前要先告訴父母一聲,讓他們知道你去哪裏了;回家後也要去見一下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回來了而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而且對於所從事的職業不隨便改變。
故事鏈接
黃香溫席
東漢時,有個叫黃香的小孩兒,平時乖巧伶俐,對父母十分順從,與一般頑皮搗蛋的孩子相比,顯得特別懂事,惹人疼愛。
黃香九歲那年,母親去世了,他就和父親相依為命。黃香雖然年紀小,卻懂得體貼父親。所有的家務隻要能做的他都自己動手做,挑水、劈柴、洗衣服、煮飯……每天周而複始地工作,從不叫苦。
夏天來了,黃香一邊劈柴一邊拿毛巾擦汗,心想:“父親頂著大太陽下田,真的好辛苦。我何不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給父親喝,讓父親消消暑氣?”
晚上,黃香的父親回到家裏,黃香立刻遞上一條用水浸泡過的涼毛巾以及一杯青草茶。他的父親接過茶水、毛巾,非常高興。
吃過晚飯,左鄰右舍都坐在院子裏的一棵大樹下乘涼,黃香的父親也在那裏。孩子們有的玩捉迷藏,有的追逐著螢火蟲,玩得不亦樂乎。然而人群之中,卻看不見黃香的影子。
原來,黃香想起最近因為天氣酷熱,即使深夜,屋內仍然暑氣未消,上床後那種熱烘烘的感覺讓人很難快速入眠。為了使父親舒適入睡,黃香拿著蒲扇來到父親的房間,用蒲扇扇父親的床鋪。直到枕頭、竹席都沒有熱氣了,他才讓父親上床睡覺。整個夏天,黃香都不曾間斷為父親扇床。
很快秋去冬來,人們都換上了厚厚的冬衣,竹席也換成了被褥。
這時候,黃香每晚不忘在父親就寢之前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為父親暖被,直到把整個被褥焐得暖和了,才請父親上床睡覺。
鄰居們知道了黃香如此孝順父親,對黃香的孝行交口稱讚。
原文欣賞
事雖小,勿擅為【1】;
苟【2】擅為,子道虧【3】。
物雖小,勿私藏【4】;
苟私藏,親心傷。
注釋
【1】為:做。【2】苟:假如。【3】虧:欠缺、短少。【4】私藏:私自藏匿。
精彩解說
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擅自為所欲為而不稟告父母;如果任性而為,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的行為了。
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能偷偷地藏起來據為己有;如果真的私藏了,品德就有了缺陷,父母知道了,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故事鏈接
劉備托孤
三國時,劉備為了替義弟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勸解,領兵攻打吳國,結果被吳軍火燒連營,慘敗而歸。
劉備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召來諸葛亮,交代自己的後事。他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還寫了封信來教育劉禪。信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就是說,不要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壞事,就可以胡作非為,也不要認為這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隻有品德好,大家才會信服你。劉備死後,盡管劉禪無能,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總算穩定了西蜀的政局。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寵信宦官,放縱自己,最終蜀國被曹魏滅掉,劉禪也成了俘虜。
原文欣賞
親【1】所好【2】,力為具【3】;
親所惡,謹為去【4】。
身有傷,貽【5】親憂;
德【6】有傷,貽親羞【7】。
注釋
【1】親:父母。【2】好:喜愛。【3】具:置辦、準備。【4】去:除去、去掉。【5】貽:讓。【6】德:德行、道德。【7】羞:感到羞恥。
精彩解說
父母所喜愛的東西,做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
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如果身體受了傷害,會讓父母擔憂。要遵守道德,如果做了不道德的事,會讓父母感到羞恥。
原文欣賞
親愛我,孝何【1】難;
親惡【2】我,孝方賢。
親有過【3】,諫【4】使更【5】;
怡【6】吾色,柔【7】吾聲。
注釋
【1】何:疑問代詞,什麼。【2】惡:討厭、憎恨。【3】過:過錯。【4】諫:用言語規勸尊長改正錯誤。【5】更:更改。【6】怡:使……喜悅、快樂。【7】柔:使……柔和。
精彩解說
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父母有過錯的時候,做子女的一定要勸說,讓他們改正;勸說的時候,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
故事鏈接
王祥臥冰
王祥是西晉時琅玡臨沂人。他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後來他父親又娶了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
王家院裏有棵李樹,有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擔心鳥雀來啄食,便叫王祥在院裏趕鳥雀。一天夜裏,突然下起傾盆大雨,不少李子經受不住風吹雨打,一個接一個地落了下來。王祥抱著李樹失聲痛哭。朱氏看了心有所動。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隻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後來終於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他把魚拿回家,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原文欣賞
諫不入,悅複【1】諫;
號泣隨,撻【2】無怨。
親有疾【3】,藥先嚐【4】;
晝夜【5】侍【6】,不離床。
注釋
【1】複:再。【2】撻:鞭打。【3】疾:病。【4】嚐:品嚐。【5】晝夜:白天黑夜。【6】侍:伺候、侍奉。
精彩解說
如果父母聽不進去勸說,那就等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再勸;哪怕最後要哭著苦苦哀求,甚至挨打,心中也應該毫無怨言。
當父母生病時,做子女的熬好藥後,要先嚐嚐是否太涼或太燙;不分白天夜晚,都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能隨意離開父母的病床。
故事鏈接
親嚐湯藥
漢文帝劉恒對母親十分孝順。有一回,太後大病了三年。這期間,漢文帝除了處理一些重要的國事外,幾乎把所有心思都用在照料母親上。
以前,有地位的人吃藥時,因為唯恐藥裏有毒,所以必須有人先嚐,確定沒有問題後才給病人吃。漢文帝雖然貴為帝王,但是他對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太後喝的湯藥,每次他都要先親自嚐一嚐後才給母親喝。
後來,古書以“目不交睫,衣不解帶”來形容他對母親盡孝的程度。意思是說,即使累了,也不敢閉上眼睛、解開衣服的帶子好好兒睡一覺。
原文欣賞
喪【1】三年,常悲咽【2】;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3】,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4】生。
注釋
【1】喪:死亡。【2】咽:哽咽、哭泣。【3】盡禮:盡,竭盡、盡力(符合);禮,禮儀。【4】事:對待。
精彩解說
父母去世了,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要常常因為思念父母而傷心哭泣;生活起居也要變得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等生活享受。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生前一樣恭敬。
故事鏈接
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個叫董永的年輕人,母親早亡,後來父親也年邁去世。董永傷心欲絕,卻無錢安葬父親,隻好穿著孝服,跪在街上賣身葬父。
後來董永經一位老婦人的指點,找到了一個姓趙的員外。趙員外出錢幫他辦理喪事,條件是董永得到趙員外家做工還債。
董永的孝行感動了上天,九天仙女下凡幫助他還清了債務,還嫁給他做妻子。
這個故事雖然有神話性質,卻教育我們要孝順雙親,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原文欣賞
兄道【1】友,弟道恭【2】;
兄弟【3】睦,孝在中。
財物輕【4】,怨何生;
言語忍,忿【5】自泯【6】。
注釋
【1】道:道義、準則。【2】恭:恭敬、尊重。【3】兄弟:兄弟姐妹。【4】輕:看輕、忽略。【5】忿:怒、怨恨。【6】泯:消失。
精彩解說
當哥哥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要尊敬哥哥姐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父母心中也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了。
在金錢物質上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講話時不要太衝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就會消失。
故事鏈接
孔融的美德
東漢時,朝政由宦官把持著。有個叫張儉的官員寫了奏折,揭發宦官侯覽貪汙受賄、霸占良田的罪狀。不料這個奏折落到了侯覽手裏,侯覽就誣告張儉謀反。漢靈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張儉。張儉得到消息後,連夜從家裏逃出來,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
當時十六歲的孔融收留了他。但張儉在孔家躲藏的消息泄露了,於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了起來。審判的時候,孔融和哥哥爭著承認罪過。後來官府定了孔褒的罪,把孔融釋放回家。
孔融雖然沒能救出哥哥,但是他關愛兄長的美德卻受到後人的崇敬。
原文欣賞
或【1】飲食,或坐走,
長者【2】先,幼者【3】後。
長呼【4】人,即代【5】叫;
人不在,己【6】即到。
注釋
【1】或:表示列舉。【2】長者:年紀大的人。【3】幼者:年齡小的人。【4】呼:喊、叫。【5】代:代替、代勞。【6】己:自己。
精彩解說
不管是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呼叫別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原文欣賞
稱【1】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2】能【3】。
路遇長,疾【4】趨【5】揖【6】;
長無言,退恭【7】立。
注釋
【1】稱:稱呼。【2】見:同“現”,表現、炫耀。【3】能:才能。【4】疾:快速。【5】趨:禮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尊敬。【6】揖:拱手行禮。【7】恭:恭敬。
精彩解說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麵前,要謙虛有禮,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有話和自己說,就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等待長輩離去。
原文欣賞
騎【1】下馬,乘【2】下車;
過【3】猶【4】待,百步餘。
長者立【5】,幼勿坐;
長者坐,命【6】乃【7】坐。
注釋
【1】騎:指騎馬的人。【2】乘:指乘車的人。【3】過:走過去。【4】猶:還要。【5】立:站、站立著。【6】命:命令。【7】乃:才。
精彩解說
在路上遇見長輩,如果自己騎馬,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長輩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晚輩不應先坐下;長輩坐定後,允許我們坐下才可以坐下。
故事鏈接
劉莊敬師
劉莊是東漢第二代皇帝,他對以前自己做太子時的老師桓榮非常尊敬。
有一天,明帝劉莊去看望老師桓榮。桓榮一家見明帝親自來到,立即跪迎明帝。明帝把老師桓榮扶起來,讓他坐在主位上,自己則坐在賓位上。同時,明帝還讓太官在桓榮麵前擺上玉杖,之後才會見了桓榮的門生,臨走時,明帝還賞給桓榮好多宮中物品,以此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桓榮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每當得知老師生病後,明帝就會立即派人前去慰問,還派太醫去給老師診治,自己也常抽空到老師家探望。
原文欣賞
尊長【1】前,聲要低;
低不聞【2】,卻非宜【3】。
進必趨【4】,退必遲【5】;
問起對【6】,視勿移【7】。
注釋
【1】尊長:指長者、長輩。【2】聞:使人聽到。【3】宜:適宜、妥當。【4】趨:快步向前。【5】遲:慢。【6】對:回答。【7】移:移動。
精彩解說
在長輩麵前講話,聲音要壓低;語調柔和適中表示尊重,但聲音低到讓人聽不清楚,那就不妥當了。
去見長輩時要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時,動作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故事鏈接
顏回煮粥
孔子和學生們被官兵圍困,他們的幹糧都吃完了。顏回左思右想,想怎樣給老師找點兒吃的。
第二天,顏回溜出去,在附近的村子要了米,回來時,為了不驚動老師就悄悄撿了一些木柴,燒火煮粥。孔子看見顏回在偷偷吃粥,他沒說話,仍坐在那兒。
粥煮好後,顏回端來粥,對孔子說道:“老師先用吧。”孔子覺得顏回已經偷吃了,想試探顏回,於是說:“今天我夢見了死去的父親,我想把粥拿來祭祀先父。”顏回說:“這粥不能用來祭祀,因為它不幹淨。煮粥時,木灰進了粥裏,我把它撈出來,覺得扔掉可惜,就吹去灰吃了。”
孔子聽了後,感到很內疚。
原文欣賞
事【1】諸父【2】,如事父;
事諸兄【3】,如事兄。
朝【4】起早,夜眠遲;
老易【5】至,惜【6】此時。
注釋
【1】事:對待。【2】諸父:這裏的“父”是對男性長輩的通稱。【3】諸兄:這裏的“兄”指同族的兄長。【4】朝:早上。【5】易:容易。【6】惜:珍惜。
精彩解說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間。
故事鏈接
海神媽祖
在台灣海峽,有一座美麗的湄洲島,島上的湄洲祖廟裏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相傳媽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原名林默娘。
林默娘的家鄉在福建,她的父親和哥哥有一次出海遇到了海難,哥哥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林默娘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遇哥哥那樣的悲劇,就經常冒著危險去救助那些過往的船隻。她在驚濤駭浪中拯救了眾多漁舟商船。由於操勞過度,她在二十八歲時就去世了。後人為了紀念她,在沿海專門修建了祠堂,並稱她為“海神媽祖”。
原文欣賞
晨必盥【1】,兼漱口;
便溺【2】回,輒【3】淨手。
冠【4】必正,紐【5】必結;
襪與履【6】,俱緊切。
注釋
【1】盥:澆水洗手,泛指洗。【2】便溺:大小便。【3】輒:立即、就。【4】冠:帽子。【5】紐:衣服上可以扣係的部分。【6】履:鞋子。
精彩解說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要洗臉,還得漱口刷牙;解完大小便以後,要立即把手洗幹淨。
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
故事鏈接
結纓而死
孔子的學生子路在衛國做官。有一年,衛國發生內亂,子路急忙駕車往城內趕。剛走到城門不遠處,就遇到了剛從城裏逃出來的一位老朋友。朋友勸他趕緊逃命。子路說:“國家有難,我怎能躲避禍難呢!”
子路想幫助國君平叛,可當時城中已被叛軍控製,結果因寡不敵眾被敵人的武士砍斷了一條胳膊,帽子也掉落在地上。子路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便大聲說道:“君子雖死,但不能讓帽子脫落而失禮。等我把帽子戴好,再來殺我!”
子路彎下腰,拾起帽子,用手拍掉上麵的泥土,戴在頭上,然後從容赴死。
原文欣賞
置【1】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2】,致汙穢。
衣貴【3】潔,不貴華【4】;
上循【5】分【6】,下稱【7】家。
注釋
【1】置:放置。【2】頓:放置。【3】貴:以……為貴。【4】華:華麗。【5】循:依據、遵守。【6】分:等級、身份。【7】稱:符合、相當。
精彩解說
帽子和衣服應當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髒。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而不是衣服的昂貴華麗;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衣,也要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
故事鏈接
王維的故事
王維從小吃苦耐勞,虛心好學,在二十一歲時中了舉人,做了太樂丞。王維的仕途很坎坷,但不管是升還是貶,他從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習慣,每次上朝回來都換上自己平時的衣服,把官服疊好放好,以備下次再穿。
在古代,人們很重視正式場合穿的冠服,從不隨便亂放,即便是破了舊了也要把它很好地珍藏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是衣服和帽子,其他的東西也應該放在固定的位置。我們要向王維學習,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原文欣賞
對飲食,勿揀擇【1】;
食適可,勿過【2】則。
年【3】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4】。
注釋
【1】揀擇:挑選、選擇。【2】過:超過。【3】年:年紀、年齡。【4】醜:醜陋。
精彩解說
對飲食不要挑剔,不能偏食;吃東西要適可而止,不要吃過量。
年紀還小的時候,不能喝酒。因為喝醉了醜態百出,最容易犯錯失態。
故事鏈接
生活儉樸的堯
帝嚳之後,堯當了首領。堯很會治理天下,他整天戴著草帽,穿著草鞋,和大家一起幹活兒,將社會治理得井井有條。堯對大家的生活非常關心,當他看到有人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總覺得是自己的過錯。有人犯了錯,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和人民同甘共苦,所以他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一次,幾個小部落聯盟的首領前來拜訪堯。堯用土碗盛著野菜湯招待大家,津津有味地和大家談著治理天下的事。
各部落的首領們從堯那裏受到教育,從此再也不講究排場了。
原文欣賞
步從容,立端正;
揖【1】深圓【2】,拜【3】恭敬。
勿踐閾【4】,勿跛倚【5】;
勿箕踞【6】,勿搖髀【7】。
注釋
【1】揖:拱手行禮。【2】深圓:行禮時把身子深深地彎下。【3】拜:古代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4】踐閾:踐,踩;閾,門檻。【5】跛倚:偏倚,站得不正。【6】箕踞:坐時兩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種傲慢無禮的表現。【7】髀:大腿。
精彩解說
走路時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作揖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彎下,跪拜時要畢恭畢敬。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不要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腿叉開像簸箕,也不要搖擺和抖動大腿。
故事鏈接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徐庶輔佐劉備幾次擊敗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扣留,作為人質逼徐庶歸順。徐庶無奈,隻好辭別劉備,奔赴曹營。
臨別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劉備問:“諸葛亮的才能比起先生您如何?”徐庶說:“不能比,我不過是螢火蟲的微光,而諸葛亮則如日月的光輝。”
劉備又問:“聽說,臥龍、鳳雛,能得到其中一個人的輔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諸葛亮和這兩位先生比較怎樣?”徐庶說:“臥龍先生正是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輔佐,何必為天下不安定而發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