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3 / 3)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諸法,前言五蘊,此言諸法,無有異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說諸法空性,此處說諸法空相。所謂空者,非是但空,是諸法之有上所顯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而不厭離生死,怖畏煩惱,舍棄眾生。乃能證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薩,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學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

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

聲聞者,(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轉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

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雲,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出世間法亦空。故經雲,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亦分二門,前二流轉,後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雲,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薩求種種智,以期證得佛果。故超出聲聞緣覺之境界。

但所謂智,所謂得,皆不應執著。所謂智者,用以破迷。迷時說有智,悟時即不待言,故雲“無智”。所謂得者,乃對未得而言。既得之後,便知此事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無所謂得,故雲“無得”。

以無所得故一句,證其空之所以。

以上經文中,無字甚多,亦應與前空字解釋相同。乃即有之無,非尋常有無之無也。若常人觀之,以為無所得,則實有一無所得在,即有一無所得可得。非真無所得也。若真無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觀下文所雲佛與菩薩所得可知。

菩提薩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薩埵等 說菩薩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諸佛等 說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即菩薩之具文。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者,無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者,秘密不可思議,功能殊勝。此經是經,而今又稱為咒者,極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稱其能破煩惱,神妙難測。

是大明咒者,稱其能破無明,照滅癡暗。

是無上咒者,稱其令因行滿,至理無加。

是無等等咒者,稱其令果德圓,妙覺無等。

真實不虛者,約般若體。

能除一切苦者,約般若用。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說顯了般若竟,此說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義妙用,前已說竟。尚有難於言說思想者,故續說之。

咒文依例不釋。但當誦持,自獲利益。

歲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寫訖。依前人撰述略錄。

未及詳審,所有誤處,俟後改正。

演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