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是一種職業,是一種學曆,以此作為一個基礎站位,那麼一個學物理的,與一位廚師比較而言,可能移民還是要容易許多。但美國並不很需要的職業,學曆就是再高,移民同樣是困難的,遠比廚師難,比如學行政管理的。作為一個正常的社會,需要各方麵的人才,中國如此,除了需要相當高的知識儲備的工作外,各個城市大量的當地人不願意幹的髒活、累活,通常是由進城的農民工來做的,集中於建築業、餐飲、製造業。美國也不例外,隻是美國完成了城市化的進程,相應的,建築業的需求就很少了;也早就完成了工業化,為了獲得高利潤,目光集中在高科技研發、製造,一般製造業並不“發達”。所以,隻有餐飲業或相似的產業需要的人比較多,才會出現大量留學生擁去餐館打工的現象。留學期間,我當過快遞員、幹過推銷,但在餐館打工的時間最長。這樣的情況,也給移民提供了機會。
如果說這位廚哥是幸運的,還不僅僅如上所說。辦移民美國最容易的時期是2006年之前,或者說2006年是高峰期,之後就困難了,因為那一年美國次貸危機就開始出現了。到了2008年,引發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美國出現大量的失業人員,領失業金的人達幾千萬,美國接納移民的條件在上漲,申請移民美國的人也減少了,而他此時卻移民到了美國。如果是2006年之前申請,他是不是會更容易一些?
其實,移民的方式有許多,條件也不同,隻要找到適合你的,那移民就不再那麼困難,否則,它就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望。
我們來看看這一對小白領出國的故事吧。與上一篇相比,這一篇也不輕鬆。或許每一個人都要先掉許多斤肉,才能換來那麼一張移民簽證。
獨立技術移民——下崗小白領,在澳大利亞上崗:2010年5月我獲得了澳大利亞移民簽證,那一天,我家三口人再次去墨爾本費茲洛公園,想看看“庫克船長的小屋”。小屋依然如舊,簡樸,甚至粗糙,斜頂鋪瓦、石砌牆麵,暗黑的褐色透出古老滄桑——它是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船長從英國回歸的見證,是真正的拆遷,是通過253個箱子從英國海運過來,並照原樣修建起來的。我與小道旁邊頭戴三角軍帽,身穿緊身衣褲的庫克船長的銅像合影留念,與他一樣凝望著遠方。我不知道他在看向哪裏,我在看我來的地方,以及無期的歸途。
1994年,我大學畢業後就進了湖南一家國有機械廠,說是一家兵工廠,其實隻是生產一些落後的槍支,後來軍轉民後,主要生產電飯鍋。
廠子在郊區,風景特別好,有山有水的,旁邊還有農田村莊,應該算是養老的好地方。工作也較為清閑,八小時工作時間基本上是這樣分配的:四小時守在辦公室裏,其中,三小時可以打瞌睡以及發呆,一小時假裝在忙工作;其他時間去車間轉轉,我喜歡去試槍靶場,幫哥們兒測試79式衝鋒槍。他們早已把槍玩膩了,這裏的子彈幾乎隨便打。所以,在廠裏那麼多年沒有什麼別的好處,隻是我練得槍法特準,站、趴、跪射,向前、橫向移動,甚至夜間射擊都不在話下。下了班,每天坐著與上班同樣的交通車,一個小時後回到位於市中心的家裏。
我可有一點傳奇的經曆。1997年領的結婚證,沒有入洞房,因為太太是借來的,當然,我也是她借來的。因為這一年單位集資建房,售價比商品房便宜60%,可這需要結婚證明。於是,科長開玩笑地對我和同辦公室的妹妹說,平常你們倆不是很談得來嗎?算了,你們結婚弄一套房子吧。妹妹立即反對,但口氣並非那麼強硬,因為我們平時好像也有些眉來眼去的,至少不反感對方吧。就是來真的她又虧什麼?咱雖然不是百裏挑一的帥小夥,可她也不是百位小夥追求的靚妹妹。
經過少許的波折,包括雙方家長的考察,不到兩個月後,我們還真去領了結婚證。當時成了廠裏的一個笑話,一方麵是因為要購買便宜的房子而結婚,另一方麵是並沒有購買到便宜的房子。因為修建的房子有限,想購房的人通過論資排輩後,我們被排到下一期,可是到了1998年,房改了,取消了集資建房。
半年後,是到了1999年,我們還真結婚了,因為我們天天在一起,難免有出格的時候,她肚子裏有了孩子。我們沒有房子就擠到我家50平方米的房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