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我的移民路 (9)(1 / 3)

如果一個人在國外待著有孤獨感,那麼一個在國外生孩子的孤獨感更是成倍地增加。生孩子就相當於變成半個病人,往往需要有人護著,哄著,可誰來護你哄你?你多叫別人幾次,別人是要伸手要小費的。來時,與月子中心簽訂的協議上說,一日三餐,都有專業廚師來做,每天都有新花樣。可做的菜非但沒有太多變化,也不像有專業水平,僅僅是不很難吃而已。之前,老公也考慮過讓家裏人來一個一起辦簽證,可費用太高了,就節省不了,或者賺不了那麼多錢了——如果國外生孩子是為了今後賺錢的話。

要不是已經花了那麼錢的話,有時候,我真想坐上飛機回成都去生一個成都孩子算了,活受罪。

特別是被送上手術台前,沒有老公簽字,旁邊一個家人都沒有。我真想哭,萬一,在手術台上出了什麼事怎麼辦?

產婦可以在月子中心提供的幾家醫院選擇一家生孩子,但生孩子的費用是另外算的,順產3000美元左右,剖腹產不到6000美元。

3個月後,我在一家洛杉磯公立醫院生下自己的孩子,月子中心用醫院提供的孩子出生證,去當地民政機構,拿回了孩子美國公民身份證明,美國人是沒有身份證的,成年人也是,其實拿到的就是一個社會保險號,以及方便返回中國的旅行證。

在美國,為他國女人生子拿美國公民證,這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任我評說三人行:超生加入籍的活動:沈麗麗(大陸人,生了中國香港籍寶寶):我記得前幾年去香港生子,就想起20年前宋丹丹和黃宏演的小品《超生遊擊隊》,偷偷摸摸到處生子,我也想給兒子起一個“香港”的名字。

武新華:香港特區新特首梁振英說了,2013年“雙非”(指夫妻雙方均非香港永久居民)在香港生的子女不再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赴美生子將會出現一段時間的熱潮。

牛欄:不一定是吧。采取以出生地為主決定的國家和地區,除了美國和中國香港外,還有加拿大、古巴、智利、新西蘭、英國等。嗬嗬,為什麼不到古巴去生呢?但不管怎樣,這種選擇的傾向都是有目的的,包括想有一個外國身份,以後留學生接受更開放、適用的教育,也更省錢,等等。

沈麗麗:我承認你說的是對的,但對於我,當時我是有機會到美國生子的,價錢也差不多,不過我還是選擇了香港,一方麵是近,一方麵我也不想離內地太遠。美國國籍對我們好像並沒有那麼大吸引力,況且還涉及其他方麵問題。

武新華:到英國生孩子也可以加入英國國籍,英國國籍很稀罕的。

牛欄:據我了解在英國不是說孩子生下來就自動有了英國國籍,而是在孩子滿18周歲後如果決定入英國國籍,就可以立即加入英國國籍。

武新華:海外生子完全可以理解,但許多優越性難以體現,比如10多年的美國義務教育怎麼體現?總不能讓孩子6歲開始就獨自去美國念書吧,當然可以長期請一個保姆什麼的,可親情無法滿足。那麼,自家人辦理簽證去美國陪讀、陪住,可事業又不在美國,問題太多了。最少也要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即使這樣,這種小留學生也未必每家都放心。那麼優勢又在哪裏呢?當然,最終決定在美國讀書,留學費用肯定是有節省。其次,孩子成人後讓大人也加入美國國籍,更好地享受高福利待遇,更多的免簽國的待遇,這對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的確是重要的。

牛欄:與現實中的人們移民的根本區別是,一個是較現實的,一個是未來的,20年後到底是怎樣誰說得清楚?中國發展又會怎麼樣呢?也許那時候大家都爭先恐後想加入中國國籍了,可是中國永遠不可能是移民國,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了,要加入可能就難了。

沈麗麗:有的條件可以就放在那裏,未必要用,也許許多人都會想,包括我,有一個國外國籍或中國其他地區的地籍隻是作為備用。嗬嗬,如果現在有一定經濟條件,買一種可能也是必要的。況且現在不是許多人都移民了,也包括牛欄先生。

牛欄:說起來也真慚愧,有時候移民了才更能發現中國的優勢。

武新華:許多海外生子的家庭是這樣計劃的,讓孩子在國內接受基礎教育,其實在這方麵,中國也有一定優勢或者說特點:中國基礎教育比較紮實。待孩子有足夠的自理自律能力後,再到國外讀書。許多中介就做一件有些違法的事,孩子出去後,隱瞞外國籍身份,又加入中國國籍,持有中國的戶口,待去國外讀書時就不得不放棄中國國籍,因為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到國外享受他國的公民福利待遇,接受西方更為開放實用的中高等教育,提高社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