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登陸之後,移民過了幾年之後,移民國也已經逐漸熟悉,經過一路走來,他們是否已經穩定下來,過得好嗎?如果穩定了,是否有好的發展空間?是的,應該發生的、不應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他們大體上都有一個較為現實的結論。
我們就從這篇文章開始,因為它全麵,還解答了許多人為什麼移民的疑問。
成功的新移民——為了今天,為了明天:我在西雅圖機場接到媽媽往回開,老人家就問開了,這車是你的嗎?我說是的,貸款早付清了,最近又貸款買了一輛家用麵包車。媽媽問為什麼一家要有兩輛車呢?媽媽哪裏知道,我女兒到了16歲時也要一輛車。美國是按需要對車進行設計的,購物、上班、居家一般不在一地,相隔很遠,沒車不行。加上美國個人主義嚴重,不喜歡紮堆一起走,成年人一人一輛車就是許多家庭的生活方式。當然,相當多的低收入人家也會全家湊合一輛車。
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城裏工作的中產階級們就把家安在郊區。郊區的自然環境好,安靜、安全,適合小孩成長。好的居住區常常沒有商店,有的隻是教堂和學校。所以,上一趟商店少則幾公裏,多則幾十公裏。有不少上班族每天來回就是100公裏以上。大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不發達,走路又走不起,開車就成為每日生活。一人一車相當於一人一雙腳。
為什麼我要超前消費呢?人年輕時能吃能跑有心情玩,正是享受生活的大好時光,老了就動不了,也沒心思玩。所以我消費超前為的是青春做伴。可恨這年輕時功不成,名不就,錢包幹癟癟,隻好鋌而走險借錢花。
我為什麼敢借錢享受?因為有信心呀,每個月都會有進賬,還得起。仗著一技在身,走遍天下不怕。沒聽歌裏唱嘛:“你用存款換此生,我拿青春賭明天。”新老兩代人是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當然,我若是真把工作給丟了,房子車子都得賣掉來賠貸款。若娶的是美國太太,她也許要跟我拜拜了。到這時,我就算是崔健哥哥,也沒有個傻妹妹愛我這個“一無所有”了。
是手裏沒錢才借款嗎?不盡然。我就是真有現錢,買車還是要貸款。因為貸款利率低於股市收益率,我一方麵貸款買車買房,一方麵把現錢壓進股市賺錢,這差額就是我要貸款的經濟動力。用銀行的錢來謀私利嘛。那銀行也沒虧,它的貸款利息高於吸收存款的利息。當股市收益不好時,我把資金抽回來提前還貸款,左右都逢源。兒子我的這番計較媽媽哪裏明白?
我的房子是一棟二層小樓,連花園在內有幾畝地,周圍鄰居的房屋設計都不一樣,遠離交通要道和商業區,居家環境就像一個安靜的大花園。媽媽說,你這書讀出這樣的結果,辛苦也值了。
媽媽最愛打聽的是我家的開支。我把工資單給她看:工資要扣掉收入稅、聯邦養老金、老年醫保預付等,差不多35%就走掉了;還有單位退休金、個人養老投資基金、醫保自繳部分,一塊錢拿到手的就五毛幾。買東西時還打8%的銷售稅,這錢就沒啦。
收入稅分聯邦稅和州稅,聯邦收入稅率從15%開始。有一個減稅額,如果家庭收入低於這個減稅額,政府倒貼錢給你,高於此數就開始打稅。可以減稅的還有房屋貸款利息、退休基金、捐款、炒股損失和經商成本等。美國實行累進稅製,超過部分按28%,最高可以進到39.3%的稅率。許多州還要收州收入稅。為了避免錯誤,多數人是請會計師報稅。
美國人到了65歲,醫療就免費了,每日生活若需要護士照顧,費用也由國家出,無論你是貧是富或是否工作過。這錢不是政府掏腰包,你每月工資的1.5%被預扣來“養稅防老”了。扣得多的比爾·蓋茨跟沒貢獻的流浪漢平等享用。退休金來源於國家、集體、個人三個賬戶。除了聯邦政府預扣的社會養老保險金外(約為工資的6%),單位也有退休計劃,此外還可以自願建立個人養老基金。加起來工資中可以有20%進入養老金,因為這部分收入及其增值部分取用前不打稅,所以大家為了減稅就充分利用。
雇主會給你買醫療保險,也包括家屬,你要繳部分保金,自繳部分各雇主不同。
美國吃的不貴,三口之家,在外麵吃要多花一些。大頭是每月要付的房屋與汽車的貸款、投資股市及汽車房屋保險。其他零花加起來也不是小數,加上我每年回國,也剩不了多少錢。所以,在美國掙錢多,開銷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