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計者①,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
原 文
孫子曰:兵者②,國之大事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④。
注 釋
①計:預計、計算的意思。這裏指戰前通過對敵我雙方客觀條件的分析,對戰爭的勝負做出預測、謀劃。②兵:本義為兵械、用兵,這裏解釋為戰爭。③國之大事:意思是說國家的重大事務。④不可不察:意思指不可不仔細考察、謹慎研究。察,觀察、研究。
譯 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乎人民生死的重要方麵,是關係國家存亡的根本問題,是不可以不加以認真研究的。
原 文
故經之以五⑤,校之以計,而索其情⑥:[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一曰道⑦,[曹操曰:謂道之以教令。]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⑩,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民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製利也。論在《九地》篇中。]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曹操曰:曲製者,部曲、旗幟、金鼓之製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用者,主軍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曹操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則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曰:主孰shú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曹操會兵擊袁術
孫策欲起兵攻袁術,但恐有失,於是聯合曹操,兩軍夾擊。袁術兵大敗
注 釋
⑤經之以五:這句意思是要從五個方麵分析、預測。經,度量、衡量。五,指下文的“道、天、地、將、法”。⑥校之以計,而索其情:這句意思是要通過比較雙方的謀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校,衡量、比較。計,估計、計算。索,探索。情,情勢,這裏指敵我雙方的實情,戰爭勝負的情勢。⑦道:本義為道路、途徑,引申為政治主張。⑧將:將領。⑨法:法製。⑩令民與上同意也:意思是使民眾與國君統一意誌,擁護君主的意願。令,使、讓的意思。民,普通民眾。上,君主、國君。意,意願、意誌。?民弗詭也:意思是能使被驅使去打仗的百姓不敢違抗。?陰陽:指晝夜、晴雨等不同的氣象變化。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差異。時製:指春、夏、秋、冬四季時令的更替。?遠近:指作戰區域的距離遠近。險易:指地勢的險要或平坦。廣狹:指作戰地域的廣闊或狹窄。死生:指地形條件是否利於攻守進退。死,即死地,進退兩難之地。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智:智謀才能。信:賞罰有信。仁:愛撫士兵。勇:勇敢果斷。嚴:軍紀嚴明。這是孫子提出的作為優秀將帥所必須具備的五種品德。?曲製:有關軍隊的組織、編製、通信聯絡等具體製度。官道:指各級將吏的管理製度。主用:指各類軍需物資的後勤保障製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聞:知道、了解。?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這句意思是對道、天、地、將、法有深刻的了解,對這些條件掌握得好就能勝,掌握得不好就不能勝。知,知曉,這裏含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的意思。?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國君比較開明,擁有民眾的支持。有道,指政治清明。?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天地孰得: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兵眾孰強:哪一方的兵械裝備鋒利,兵士眾多。兵,這裏指的是兵械。?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練,嫻熟。?吾以此知勝負矣:我根據這些情況來分析,就可以預知勝負的歸屬了。
譯 文
因此,要從五個方麵進行仔細的分析預測,從而探查了解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這五個方麵是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製。所謂政治,指的是能使人民與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路線和政策方針,讓人民心甘情願與君主同生共死,而能使被驅使去打仗的百姓不敢違抗。所謂天時,指的是用兵時的晝夜晴雨、嚴寒酷暑、春夏秋冬等氣候季節情況。所謂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時距離的遠與近、地勢的險峻與平坦、地域的寬闊與狹窄、是死地還是生地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帥,指的是要考察他是否具有足智多謀、言而有信、關愛部下、勇猛果斷、治軍嚴明等素質和能力。所謂法製,指的是軍隊的組織編製、軍事訓練、管理教育、軍令法規、武器裝備、軍需供應等情況和製度。以上這五個方麵的情況,將帥們沒有不了解的,但隻有真正通曉和掌握這些情況的人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以說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麵認真計算比較,從而探索敵我雙方勝敗的情況。也就是說比較敵我雙方:哪一方的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的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占有天時與地利?哪一方的軍紀嚴明、法令能嚴格執行?哪一方的兵力比較強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的軍隊管理有方、賞罰分明?我根據這些情況就可以判斷戰爭勝負的歸屬了。
●孫權跨江破黃祖
孫權自建安五年孫策死後,據守江東,甘寧為孫權分析,如要取天下,須先破黃祖,穩固根據地。孫權於是跨江攻打黃祖,擴充了自己的地盤
釋例一
公元前 206 年,韓信向劉邦說:“項羽一聲怒吼,千人都嚇得膽戰腿軟,但是他不信任人,不把重要任務交付給有能力的將領們,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羽待人恭敬而慈愛,說起話來柔和溫順;部下生病了,他同情病人的痛苦,甚至為他流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們;但是等到部下因有功該封給爵位時,他卻遲遲沒有動靜。這就是婦道人家的習氣——不識大體。項羽目前雖然做天下的領袖,諸侯們都臣服於他,可是他不駐守在可以控製中原的關中,寧可跑到彭城(今徐州)去;又違背義帝當時與天下諸侯所做的約定,而把他所親近、喜愛的人都封為王。諸侯們對他這種自私非常憤怒。項羽把義帝遷徙驅逐,安置到偏遠的江南。凡是項羽軍隊所到過的城邑都被蹂躪得殘破毀滅,所以天下人都非常怨恨他,老百姓都不願歸順擁戴他,隻是被他的淫威所強迫罷了!項羽名義上雖然是天下的領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說,他目前看來是很強,但很快就會衰弱下去。您當初由東方進入秦的武關,絲毫也沒有損害到秦國的老百姓,廢除了秦朝的苛刻刑法並約法三章。秦國的老百姓幾乎沒有一個不希望大王在秦國做王的。現在大王起兵向東,對於三秦王的屬地,隻要送一封文告去就可以收複了!”最後劉邦重視韓信的分析稱霸天下。
●韓信登台拜將
釋例二
公元 47 年,伏波將軍馬援帶領著馬武、耿舒等四萬人馬去攻打五溪蠻。去五溪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通過壺頭山路,路近但是難走;一條是通過充縣,道路平坦但是要遠得多。耿舒主張走充縣那一路。馬援認為路遠,既費時日又費糧草,不如走壺頭山這一路。馬援上奏章向漢光武帝請示,漢光武帝同意他的看法。他們就向壺頭山進發。漢軍到了壺頭山,好不容易找到一塊較大的地方,把軍隊駐紮下來。可是天氣太熱,好些士兵都中暑死去。馬援自己也得了病。於是將士兵分為兩隊:一隊守住營寨,對付五溪蠻人;一隊在山崖上鑿窯洞,讓士兵可以在裏麵避避熱氣。五溪蠻人一會兒敲著鼓衝下來,一會兒打個呼哨跑回去,弄得漢兵沒法交戰。馬援不管太陽多麼毒,瘴氣多麼厲害,他總是跑到外麵來,踮著腳望著五溪蠻人的動靜。他的部下瞧見他流著汗,連胡子都濕了,就央告他到窯洞裏去休息。他笑著說:“老頭兒不大怕熱,你們進去吧。”左右被他感動得流下眼淚。漢軍打不過去又退不出來,被困在山腰裏。這是馬援不得天時地利而導致失敗的。
●馬援聚米為山
釋例三
齊景公時,晉國進攻齊國的阿邑、鄄邑;同時,燕軍侵略齊國的河上地方;齊國軍隊大敗。齊景公對此很擔憂。晏子就向他推薦田穰苴,說:“穰苴雖然是田氏門中偏房所生,但是他這個人文武兼備,文能親服左右部下,武能威懾敵人,希望君王試試他。”齊景公召見穰苴跟他談論軍事,對他大加讚賞,就任命他做將軍,領兵抵抗燕國和晉國的軍隊。穰苴對齊景公說:“我一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從平民提拔起來,位列大夫之上,可能士兵對我不信服,百姓對我缺乏信任。由於我資曆淺而權威不足,希望得到君王的寵臣、國人所尊重的大臣來擔任監軍,這樣更加可行。”於是齊景公派莊賈前往。穰苴跟莊賈約定說:“明天中午在營門會合。”
第二天,穰苴先趕到軍隊,等待莊賈。烈日當空而莊賈還未到達,穰苴進入營中檢閱軍隊,指揮士兵,宣布紀律條令。軍紀宣布完畢,已是黃昏時分,這時莊賈才翩然出現。穰苴問道:“你為什麼遲到?”莊賈說:“有勞大夫和親戚們送行,所以耽擱了。”穰苴說:“如今敵國深入侵略,國內很不安定,士兵們在邊境上風餐露宿,百姓的性命都在您手上,還有什麼相送呢?”召軍正來問道:“按照軍法,約定時間而遲到的,怎麼說?”軍正回答說:“應當斬首。”莊賈害怕了,派人向齊景公求救。那人去了,還沒來得及回來,這時穰苴就斬了莊賈,以此號令三軍。三軍將士全都震驚萬分。齊景公派使者帶著符節前來赦免莊賈,穰苴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穰苴執法如山,不畏權貴,最終得以克敵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