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苴斬監
釋例四
228 年,諸葛亮出兵祁山,以馬謖督領各軍在前,同張郃在街亭交戰。馬謖違反諸葛亮的調度,放棄水源上山駐軍,不下山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大敗馬謖,蜀軍潰散。諸葛亮被迫退回到漢中。後來依軍法處斬馬謖。諸葛亮親自奔喪,為他痛哭流涕,撫慰他的家屬,和他在世時一樣情深義重。蔣琬對諸葛亮說:“古時候晉國同楚國交戰,楚國殺了領兵的得力大臣,晉文公自然高興了。現在天下沒有安定,而殺了智謀之士,難道不惋惜嗎?”諸葛亮流著眼淚說:“孫武之所以能夠製勝於天下,是因為用法嚴明。現在天下分裂,交戰剛剛開始,如果又廢除軍法,哪能討伐敵人呢!”
●孔明揮淚斬馬謖
釋例五
1555 年,戚繼光到浙江時,發現衛所軍隊長期不從事軍事訓練,而金華、義烏地區鄉團民兵矯健勇猛,他獲準從那裏招募了三千人,教給他們擊刺之法,長短兵器交替使用,因此戚繼光的這支軍隊特別精銳。戚繼光又考慮到江南地方多湖澤,不利於車馬奔馳追逐,於是就根據當地地形製定軍事陣勢,找出便於兵力展開的方法,對於所有的戰艦、火器、兵械加以精選,重新置備。從此“戚家軍”揚威天下。
1561 年,倭寇大肆劫掠桃渚、圻頭。戚繼光迅即率軍奔赴寧海,控製住桃渚,在龍山鎮擊敗倭寇,一直追擊到雁門嶺。戚繼光與倭寇前後打了九仗,全部獲勝。
釋例六
954 年 3 月,高平戰役開始,後周和北漢軍隊都已列好陣勢,北漢騎兵上來挑戰。後周將領樊愛能見勢就退兵,何徽帶著步兵列陣在騎兵後麵,被奔騰而來的騎兵一衝擊,頓時潰不成軍。樊、何二將向南而逃。後周世宗派近臣前去阻止,沒有人肯聽從命令,都揚言說:“官軍吃了大敗仗,殘餘的將士已無心作戰了。”到了傍晚,由於後周軍隊取得了勝利,樊愛能、何徽及其將士逐漸返回。
後周世宗到達潞州後,逮捕了臨陣脫逃的人,把其中軍使以上將領和監軍一起斬首。從此,哪怕是桀驁不馴的將領或者紀律鬆弛的士兵,人人有所戒懼。後周世宗考慮到何徽曾有防守平陽的功勞,想赦免他的罪,結果沒有這樣做,還是將他與樊愛能一起殺了,屍體都用專門的車輛運送回去安葬。
原 文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勢者,因利而製權也?。[曹操曰:製由權也,權因事製也。]
●明訓忠佞
注 釋
?將聽吾計:這句意思是如果能聽從、采納我的計謀。將,作副詞,表示假設,如果。?用:實行,即指揮用兵。之:語助詞,無義。?去:離開。?計利:計謀有利。聽,聽從、采納。?乃為之勢:這句意思是造成一種積極的軍事態勢。乃,於是、就的意思。為,創造、造就。之,虛詞。勢,態勢。?以佐其外:用來輔佐外在的條件。?因利而製權:意思是根據利害關係采取靈活的對策。因,根據。製,製定、采取。權,權變,靈活處置。
譯 文
如果君主聽從采納我的計謀,運用它指揮作戰,就一定能取得勝利,就留下來;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即使用來指揮作戰也必然招致失敗,那麼就應該辭別離去。
如果經過對利害的權衡,君主采納了我的計謀策略,就要設法造成積極有利的態勢,用它輔助軍事行動外部條件的形成。所謂有利的態勢,就是根據對我有利的情況而采取靈活機動的對策和行動。
釋例七
223 年,魏文帝問賈詡:“我準備征討不服從命令的人,以統一天下,吳、蜀兩國,應先討伐哪一個?”賈詡說:“進攻他國,應先在軍事上權衡;完成統一的根本大計,則當崇尚道德教化。陛下應順應形勢,接受漢朝禪讓,統治全國。如果推廣文教、道德以安撫人心,靜觀形勢變化,平定天下就不難。吳、蜀雖然都是小國,但是地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劉備有雄才大略,諸葛亮善於治國,孫權長於辨別虛實,陸遜精通軍事;蜀漢固守險要,東吳陳舟江湖,我們很難在短期內將他們擊敗。用兵的原則是,先了解奪取勝利的途徑,然後再作戰;根據敵人的力量任命將領,這樣才能做到攻戰無誤。據我分析,我們的文臣武將沒有人是劉備、孫權的對手,即使陛下親自對付他們,也未必一定有取勝的把握。從前虞舜在朝廷上作戰爭的舞蹈,苗部落就臣服了。我認為陛下目前應首先對他們加以撫慰,然後再用武力征討。”文帝不聽,出動大軍,結果無功而返。
●賈詡
釋例八
269 年,西北巨寇樹機能攻陷涼州,晉武帝派討虜將軍兼武威太守馬隆去征討。馬隆設局募兵,馬隆規定:須引弓四鈞、挽弩九石者,方得入選。馬隆親自檢試,得三千五百人,稱為已足,又自至武庫選刀、劍、戈等武器。武庫長隻給粗械,與馬隆發生爭執。馬隆複入奏晉武帝,陳明武庫長阻難情形。晉武帝因傳諭武庫長,任隆自擇。馬隆始得往取精械,分給勇士。馬隆率部向西進發,行過溫水。樹機能擁眾數萬,據險固守。馬隆見山路崎嶇,不易輕進,就令部下選乘扁箱車,載兵徐進,且戰且前,令勇士挽弓四射,發無不中,胡兵多應弦倒地。馬隆冒險進兵,如同平地,轉戰千裏,未嚐受挫,反殺傷胡虜數千人,得直抵武威鎮所。後向晉武帝報捷,樹機能竟被馬隆乘勝奮斫,梟首涼州,秦涼各境一律肅清。
原 文
兵者?,詭道也?。[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曹操曰:欲進而治去道,若韓信之襲安邑,陳舟臨晉而渡於夏陽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強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長也。]怒而撓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卑而驕之?,佚而勞之?,[曹操曰:以利勞之。]親而離之?。[曹操曰:以間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馬隆征討樹機能
注 釋
?兵:用兵打仗。?詭道也:詭詐之術。詭,欺詐、詭詐。?能而示之不能:就是說能戰但是裝作不能戰的樣子。從這句開始到“親而離之”的十二條作戰原則,即著名的“詭道十二法”。能,有能力、能夠。示,顯示。?用而示之不用:實際要打卻裝作不要打。用,用兵。?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際要進攻近處卻裝作要進攻遠處,實際要進攻遠處卻裝作要進攻近處,致使敵人無法防備。?利而誘之:意思是說給敵人小利,來引誘它,伺機予以打擊。利,這裏作動詞用,貪利的意思。誘,引誘。?亂而取之:意思是說迫使敵人處於混亂狀態,抓住時機進攻它。亂,混亂。?實而備之:指敵人如果沒有暴露什麼弱點,需嚴加防備。實,沒有弱點暴露。?強而避之:麵對強大的敵人,當避其鋒芒,不可硬拚。?怒而撓之:這句是說敵人易怒或被激怒而急於求戰,我方就該避而不戰,使其喪失理智,臨陣指揮做出錯誤的抉擇,導致失敗。怒,易怒或被激怒。撓,挑逗、擾亂。?卑而驕之:這句是說敵人卑怯謹慎,應設法使其驕傲自大,然後伺機破之。卑,小、怯。?佚而勞之:這句說敵方安逸,就設法使他疲勞。佚,同“逸”,安逸、自在。勞,作動詞,使之疲勞。?親而離之:這句意思是說如果敵人內部團結,則設計離間、分化他們。親,親近。離,離間、分化。?兵家之勝:這句是說上述“詭道十二法”是軍事家指揮取勝的奧妙所在。兵家,軍事家。勝,奧妙。?不可先傳也:這句意思是說在戰爭中應根據當時具體情況做出決斷,不能事先呆板地做出規定。先,預先、事先。傳,傳授,規定。
譯 文
用兵打仗本是一種詭詐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戰卻向敵人裝作軟弱無能的樣子,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成不準備打仗的假象,要攻打近處的目標卻給敵人造成準備攻擊遠處的假象,要攻打遠處的目標卻反而佯裝要攻擊近處。給敵人蠅頭小利來引誘他上當,迫使敵人混亂並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他,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發怒或被激怒而急於求戰,就要避而不戰以使其失去理智,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就要設法讓他驕縱並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搞得他疲憊不安,對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讓他分裂。在敵人沒有準備時突然發起進攻,在敵人預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凡此種種,是軍事家用兵取勝的奧妙所在,這隻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是無法事先做出刻板預判的。
●班超投筆封侯
釋例九
公元 87 年,班超發於闐諸國兵進攻莎車。龜茲王遣將率兵五萬人救援莎車。班超召部將和於闐王商議說:“我們兵少,不能進攻,各自散去。於闐國從此地東去,我們也從此西歸,今夜就出發。”班超暗地放了俘虜。龜茲王聽到這消息高興極了,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奔赴西界截擊班超;溫宿王領八千騎兵於東界伏擊於闐國。班超探知敵軍已去,就密召諸部整備軍旅,雞鳴時刻奔赴莎車營。莎車將士大驚,各處奔逃,班超追斬五千敵人,大獲其馬畜財物。莎車於是投降。
釋例十
戰國時期趙國北部邊防的大將李牧,常年駐在代郡、雁門郡一帶,防備匈奴的入侵。他訂立了一個規章:發現匈奴兵來襲,要立刻退回營區自保;如果擅自離營捕虜敵人,要處以斬刑。匈奴人知道這一規章後,認為李牧怯懦。在邊防的士兵整天受犒賞而不用打仗,都希望有一戰之機。約在公元前 233 年,有一天,李牧放出大批百姓四出放牧,田野裏滿是百姓。匈奴以小股兵馬入侵,李牧假裝戰力不備而敗退,任由匈奴抓去了幾千人。於是匈奴單於傾巢來犯,李牧設下了許多靈活多變的戰陣,用包抄的奇兵,一舉而殺掉了十幾萬匈奴騎兵,單於僅以身免,敗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