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雁門縱牧

釋例十一

公元前 519 年,吳人攻打州來,楚國的薳越率領楚國和諸侯的軍隊奉命救援州來。吳國的公子光說:“胡國、沈國、陳國、頓國、許國、蔡國和楚國七國同夥而不同心,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如果分兵先攻胡國、沈國和陳國的軍隊,他們必然首先潰退。三國敗退,諸侯的軍隊就軍心動搖了。諸侯混亂,楚軍必然拚命奔逃。請讓先頭部隊放鬆戒備減少軍威,後續部隊鞏固軍陣整頓師旅,以引誘敵人。”吳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七月在雞父作戰。吳王用三千名囚徒專攻胡、沈和陳。三國軍隊爭著俘虜吳軍,吳國整編的三個軍緊跟在後。吳國的囚徒有的奔逃,有的束手就擒,三國的軍隊亂了陣腳。吳軍進攻,三國的軍隊敗退。吳軍俘虜了胡、沈兩國的國君和陳國的大夫。吳軍釋放胡、沈的俘虜讓他們逃到許國、蔡國和頓國的軍隊裏,說:“我們的國君死了!”吳軍擂鼓呐喊跟上去,三國的軍隊奔逃,楚軍也拚命奔逃。

釋例十二

383 年 11 月,東晉猛將劉牢之率領精兵五千進攻洛澗。劉牢之分兵迂回到秦軍側後截斷敵人後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梁成中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梁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敗,一萬五千餘名秦兵被殲滅。洛澗的勝利使秦軍沿淝水西岸布陣,阻止晉軍反攻。晉前鋒都督謝玄派人對苻融說:“將軍這是持久作戰的辦法,不是速戰速決的打算。如果你把秦軍稍向後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再決一勝負,不是很好嗎?”秦王苻堅說:“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半渡之際,再用騎兵夾擊,一定可以取勝。”於是苻融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秦軍內部本來就不穩,這一撤,陣勢大亂,不可遏止。晉軍乘勢搶渡淝水。原晉軍將領朱序在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方部隊一聽,爭著逃命。苻融見勢不妙,急忙馳馬到後麵整頓部隊,結果被晉追兵殺死。晉軍乘勝猛追,秦軍人馬相踏,晝夜不停地往後跑,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東晉追兵。就這樣,幾十萬秦軍,逃散和被殲滅者十之七八,苻堅也中箭負傷逃回洛陽。

釋例十三

621 年,唐高祖李淵派李孝恭和李靖攻打蕭銑。蕭銑令其大將文士弘率兵數萬進駐清江拒戰。李孝恭想與之交鋒,李靖說:“不可。文士弘健將,士兵驍勇,今失荊門,悉銳拒我,是救敗之師,此鋒殆不可當。不如泊舟南岸,待他銳氣已衰,然後出去奮擊,必獲全勝。”李孝恭不聽,留李靖守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大敗,被迫退保南岸。

釋例十四

公元前 204 年 8 月,劉邦派劉賈帶領兩萬人渡河協助彭越,騷擾楚軍後方,燒其積聚,截斷楚軍補給線。接著,彭越攻占了睢陽、外黃等十七座城,楚軍側背所受的威脅越來越大。9 月,項羽率兵攻打彭越。項羽臨走前告誡成皋守將曹咎說:“小心堅守成皋,即使漢軍挑戰,也千萬不要出戰。隻要能阻止漢軍東進,我十五天內一定擊敗彭越,然後再與將軍會合。”項羽很快收複了十七座城,但沒能消滅彭越的遊軍。這支遊軍仍在梁、楚之間積極活動,威脅楚的後方。

●張子房悲歌散楚

公元前 203 年 10 月,劉邦鑒於楚軍主力東調,成皋方向敵我強弱對比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便轉守為攻,不斷向成皋守將曹咎挑戰。曹咎最初還遵照項羽的告誡堅守不出,後來經不起漢軍的連日辱罵和挑戰,一怒之下率軍出戰。當楚軍正在渡汜水時,漢軍乘機攻擊,大破楚軍,曹咎兵敗自殺。漢軍再次奪回成皋。項羽聽到成皋失守,急忙由睢陽回救。漢軍依據險要地形,堅守不戰。這時由於韓信攻占臨淄,齊地戰事吃緊,項羽又命令龍且帶兵二十萬去救齊。11 月,韓信攻破齊國,殲滅了龍且的部隊。項羽被迫與劉邦訂立和約,把鴻溝以西的地方劃歸漢,鴻溝以東的地方歸楚。

釋例十五

隋朝大業末年,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駐紮在霍邑。唐公李淵親率大軍直取霍邑。李世民認為宋老生必固守城池而不應戰,便帶少數人馬先到霍邑城下,舉鞭指揮,裝出揮兵圍城的架勢,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起初還很鎮靜,後來果然被激怒了,開城出戰,靠城牆擺開陣勢。李淵和他的長子李建成合軍在城東列陣,李世民和唐公女婿柴紹在東南結陣。宋老生揮兵猛進,首先壓唐公陣,李建成不慎落馬,陣勢稍亂,宋老生領兵乘勢追殺,唐公和李建成合軍抵敵不住,便都退敗。這時李世民率領兩員驍勇戰將騎著馬從南麵高地順陡坡衝下來,迅猛出擊,把宋老生軍隊攔腰截斷,並以主力部隊進行奮戰,宋老生的軍隊大亂,各自奔逃,大敗而散。城頭上的宋軍怕唐軍攻 進來,急忙放下門閘,宋老生領一部分部隊欲進城,但已被隔在城外,焦急之下隻好攀繩登城,結果被李世民所率領的追兵趕上擊殺。

釋例十六

公元前 512 年,吳王問伍員說:“攻打楚國怎麼樣?”伍員回答說:“楚國執政的人多而互相不和,沒有人敢承擔責任。如果組織三支部隊對楚國突然襲擊而又快速撤退,他們必然都出而應戰。他們一出來我們就回去,他們一回去我們就出動,楚軍必然疲於奔命。屢次突擊快撤,用各種方法使他們失誤。他們疲乏以後再派三軍跟上,必然大勝他們。”吳王闔閭聽從了,楚軍從此開始就困頓疲乏了。這是對於休整充分的敵人設法使其疲勞,為後來破楚入郢創造條件。

●伍員劍贈漁父

釋例十七

公元 25 年,劉玄派舞陰王李軼、大司馬朱鮪等人率眾兵馬守衛洛陽城。光武帝劉秀準備向北攻取燕、趙,派寇恂、馮異統軍駐防在黃河邊上,抵抗朱鮪等人。馮異便寫信給李軼說:“敝人聽說明鏡是用來觀察形象的,往古的事件是用來認識今天的。古時微子離開殷朝進入周,項伯背叛西楚霸王歸順……您真能從大事成敗中覺悟過來,就請趕快定下大計,功勞可和微子、項伯相比,轉禍為福,就在這個時候了……”李軼回信給馮異說:“現在我守衛洛陽,你鎮守孟津,都占據著要害之地,希望我們同心不貳。還望您詳細稟報蕭王(劉秀),我願意獻上愚見,以佐助國家,安定民眾。”馮異上奏給光武帝。光武帝故意泄露了李軼的信件,好讓朱鮪知道。朱鮪知道後果然大怒,於是派人刺殺了李軼。因此洛陽城中眾人離心,有許多人投降過來。

●賞強項令

原 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注 釋

?廟算:古代興師作戰之前,通常要在廟堂裏商議謀劃,分析戰爭的利害得失,製定作戰方略。這一作戰準備程序,就叫作“廟算”。?得算多也:意思是說取得勝利的條件充分。算,計數用的籌碼。這裏引申為取得勝利的條件。?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勝利條件充分就可以獲勝,反之就無法取勝,更何況不具備任何取勝的條件呢!而況,何況。於,至於。?勝負見矣:勝負結果就能夠顯現了。見,同“現”,顯現。

譯 文

大軍開戰之前,在朝廷策劃謀算時就能預知勝利的,是因為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到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獲勝的條件不足。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缺少條件就難以取勝,更何況那些毫無計劃、不曾具備任何取勝的條件呢!我們依據這些方麵來考察,誰勝誰負便一目了然了。

釋例十八

公元 26 年,東漢將領鄧禹入關,他的將士們請求他迅速進攻長安,他對將士們說:“我們的人馬雖說不少,可是能打仗的不多。再說前麵沒有糧草供給我們,從後麵運糧更難以濟事。赤眉軍進入長安不久,聲勢浩大,糧草充足,其鋒銳不可當。如果我軍馬上去跟他們交戰,能不吃虧嗎?不過赤眉也有一個弱點,他們人多糧草少,並且沒有來源,他們在長安也待不了多久,遲早會發生變亂。我探聽到上郡、北地、安定三個郡糧食富足,牲口也多,我軍先不進長安,暫在北道休兵以等待時機。我們有了糧食、馬匹,長安那邊也許維持不下去了。這樣,我們準能打敗赤眉,順利地進入長安。”

●鄧禹

結語

計篇:計,計算、廟算。“廟算”興師為國家大事,在政祭一致的古代,君臣必先謹告於祖廟,關在廟內討論軍事:一為求祖先的佑助,二為統一君臣的意誌,三為提防謀略的外泄。基於彼方、我方的考慮與比較,而定出作戰的基本計劃。

孫子以“廟算”作為軍事謀策,受到曆代的重視:漢高祖的軍事集團中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張良、陳平等人。據傳,張良能奇謀巧運,曾借助筷子,測定出劉邦破楚軍關鍵之策。唐代軍事家李靖嫻熟兵法,著有《李衛公問對》一部兵書。相傳其每次隨唐太宗出征,都隨身攜帶“算袋”統計測算,為唐太宗出籌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