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O[曹操曰:欲戰必先算其費。]
原 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馳車千駟sì②,革車千乘③,帶甲④十萬,[曹操曰:馳車,輕車也,駕駟馬。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車駕四馬,率三萬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jiù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兵數也。]千裏饋糧⑤,[曹操曰:越境千裏。]則內外之費⑥,賓客之用⑦,膠漆之材⑧,車甲之奉⑨,日費千金⑩,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曹操曰:謂購賞猶在外。]其用戰也貴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曹操曰:鈍,弊也。屈,盡也。]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曹操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其無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注 釋
①法:規律、準則。②馳車千駟:戰車千輛。馳車,裝載甲士用以攻擊敵人的輕便戰車。千駟,千輛糧秣、軍械等軍需物資。駟,古代原指一輛車的四匹馬,由此也把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稱為一駟。③革車千乘:用於運載糧草和軍需物資的輜重車千輛。革車,運載軍需物資的輜重車。乘,輛。④帶甲:穿戴盔甲的士兵,這裏代指軍隊。⑤千裏饋糧:意思是跋涉千裏輾轉運送糧食。饋,運送、供應。⑥內:指後方。外:指軍隊所在地,即前方。⑦賓客之用:指招待各諸侯國使節的費用。⑧膠漆之材:通指製作和維修弓矢等軍用器械所用的物資材料。⑨車甲之奉:代指武器裝備的保養、補充開銷。車甲,車輛、盔甲。奉,同“俸”,指供給。⑩日費千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財力。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一金為一鎰(二十兩或二十四兩),千金即千鎰,代指金額巨大。?舉:出動。?其用戰也貴勝:意思是說在戰爭耗費巨大的情況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戰速勝。勝,取勝,這裏解釋為迅速勝利。?久則鈍兵挫銳:指用兵曠日持久就會造成軍隊疲憊,銳氣挫傷。鈍,疲憊、困乏。挫,挫傷。銳,銳氣。?力屈:力量耗盡。屈,竭盡、窮盡。?久暴師則國用不足:軍隊長久在外作戰就會給國家經濟造成困難。暴,同“曝”,暴露,文中指在外作戰。國用,國家的開支。?屈力殫貨:力量耗盡經濟枯竭。殫貨,物資耗盡。?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諸侯國便會利用這種危機起兵進攻。弊,疲困,這裏解釋為危機。?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意思是到了這個時候即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將無法挽回既成的敗局。後,後事,這裏指敗局。?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這句是說用兵打仗隻聽說指揮笨拙而求得速勝,沒見過為求指揮巧妙而長期拖延戰爭的。拙,笨拙。速,迅速取勝。巧,巧妙。?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長期用兵而有利國家的情況,從未曾有過。?不盡知:不完全了解。害:危害、害處。?利:利益、好處。
譯 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作戰,一般的規律是要動用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集結軍隊數十萬,還要長途跋涉運送軍糧。那麼,前方後方的經費,招待使節賓客的開支,維修作戰器材的消耗,車輛兵甲保養補充的開支, 方方麵麵每天都需要耗費數目龐大的資金,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動用如此龐大的軍隊作戰,就需要力爭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攻打城池就會使戰鬥力耗損,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將會使國家財力難以維持。如果軍隊疲憊、銳氣受挫、戰鬥力耗損、國家經濟枯竭,那麼其他諸侯國就會乘此危機而發動進攻。到了那時,即使有超群智謀的人,也無法挽回危局了。所以,用兵作戰隻聽說過寧肯指揮笨拙但追求速戰速勝的事,還沒有見過為講究指揮精巧而使戰爭陷入長期持久的現象。戰爭久拖不下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從來未曾有過。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用兵的益處。
●袁曹對陣
釋例一
226 年,魏文帝死去,孟達心裏不安。諸葛亮了解這個情況就引誘他,孟達多次和諸葛亮通信,暗裏答應歸附蜀漢;孟達和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申儀暗地向魏帝上表告發了他。孟達聽到這個消息心裏恐懼,打算舉兵叛變;司馬懿寫信安慰他,孟達猶豫沒有拿定主意,司馬懿就偷偷地出兵進討。將領們說:“孟達與吳、蜀互有來往,應當觀察動靜而後用兵。”司馬懿說:“孟達不講信義,這是他疑心的時候。應當乘此時促使他下定決心。”於是,司馬懿就加速趕路,八天的工夫就到了孟達的城下。吳、蜀各派偏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等處援救孟達。司馬懿分派將領拒擋他們。起初,孟達和諸葛亮通信說:“宛城距離洛陽八百裏,距離我一千二百裏。司馬懿聽到我舉兵之事,要上表給皇帝,一往一來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那麼我們的城邑已經堅固,一切軍事都已辦妥。我這裏有天險,司馬懿一定不能親自前來;即使魏國派將領們來,我也不怕了。”等到魏軍來到時,孟達又寫信告訴諸葛亮說:“我舉兵八天而魏軍來到城下,為什麼來得這樣神速?”228 年司馬懿攻打新城,隻用十六天就攻下了它,殺了孟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