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釋
?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意思是說國君危害軍隊行動的情況有三個方麵。君,國君。患,危害。?謂:命令。?是謂縻軍:這叫作束縛軍隊。縻,羈絆、牽製、控製。?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不了解軍隊內部的具體情況而幹預軍隊的政令。三軍,代指軍隊。春秋時一些大的諸侯國設三軍,有的為上、中、下三軍,有的為左、中、右三軍。同,參與、幹預。政,政務,這裏專指軍隊的行政事務。?軍士:指軍隊的士兵。惑:迷惑、困惑。?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不懂得軍隊行動要根據前方情況及時隨機應變的道理,而直接幹預軍隊的指揮。權,權變、機動。任,指揮、統率。?是謂亂軍引勝:這句是說這樣做就是自亂軍隊而失去了勝機。亂軍,擾亂軍隊。引,失去之意。
譯 文
國君可能給軍事行動造成禍害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不能夠進攻而強迫軍隊進攻,不了解軍隊不能夠撤退而強令軍隊撤退,這說的是對軍隊的牽製束縛;不懂得軍隊的內政管理而幹預軍隊的軍事政務,就會使將士們迷惑;不懂得軍隊作戰的權宜機變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產生疑慮。全軍上下既迷惑又疑慮,其他諸侯國就會乘機進犯。這就是所謂的自亂軍隊而導致敵國的勝利。
釋例七
760 年,李光弼率兵進圍懷州,史思明領兵來救援,李光弼再次後退。史思明派間諜散布流言,說他的將士都是北方人,思歸心切。監軍魚朝恩信以為真,屢上書說叛軍可滅的狀況,蠱惑唐肅宗速下詔催李光弼進兵。唐肅宗遂下詔諭。李光弼上書說賊鋒尚銳,不可輕進。唐肅宗不聽,遣使者去督戰。李光弼不得已,進軍到北邙,敵伏兵四起,官軍抵擋不住,隻好返奔。史思明乘勢進擊,殺死官軍數千人。懷州複陷。
●李光弼
原 文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曹操曰:君臣同欲。]以虞yú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注 釋
?識眾寡之用者勝:懂得指揮人數多的部隊也懂得指揮人數少的部隊的人就能取勝。眾,人數多的部隊。寡,人數少的部隊。?上下同欲者勝:上下同心協力的能夠獲勝。同欲,意願一致、齊心協力。?以虞待不虞者勝:隨時有作戰準備來等待沒有準備的敵人就能得勝。虞,準備。?將能而君不禦者勝:將帥有才能而國君不加掣肘控製的就能夠獲勝。能,有才能。禦,原意指駕馭,這裏指牽製、製約。?知勝之道也:認識、把握勝利的規律。道,規律、方法。
譯 文
所以要預測勝利有五種情況:清楚地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與敵作戰、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與敵作戰的就能夠獲勝,懂得指揮大集團軍也懂得指揮小部隊的就能夠獲勝,將帥與士兵有共同欲求的就能夠獲勝,能隨時做好充足準備去對付毫無準備的敵人的就能夠獲勝,將帥有組織指揮才能而國君不加以牽製約束的就能夠獲勝。這五種情況,就是預測勝利的方法。
釋例八
198 年,曹操征討張繡。一天,曹軍退走,張繡欲追擊。賈詡說:“不可追,若追必敗。”張繡不同意,領兵追上曹軍,曹軍奮力接戰,結果張繡軍兵大敗而還。賈詡對張繡說:“今可整兵再往追擊,再戰必勝。”張繡說:“今已敗,為什麼還要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今番必勝。”張繡遂收散兵往追,果然大敗曹軍。張繡問賈詡道:“前以精兵追擊,公曰必敗,後以敗兵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為何其事不同而得到驗證呢?”賈詡說:“將軍雖善於用兵,可不是曹操敵手。曹軍雖退,曹操必親自斷後,以防追兵;追兵雖精,大將卻比不起曹操,彼兵亦銳,因知必敗。曹操急於退兵,一定是因許都有事;既破追軍,必輕車速回,不再準備;縱留諸將斷後,也不是將軍的敵手,雖用敗兵而戰必勝。”張繡佩服他的高見。
釋例九
198 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呂布,軍至彭城(今徐州),送勸降書,呂布得書欲投降,陳宮說:“今日降曹,若卵投石,豈可得全。”呂布出戰,敗還保城。呂布無謀多猜忌,不能製禦諸將,諸將又各起意自疑。曹操大軍圍困三個月,城中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捆綁陳宮,率眾投降。呂布與其部下登上白門樓。曹兵圍急,於是投降,呂布被殺。這是呂布與陳宮以及諸將上下不同欲而敗亡。
●曹操斬呂布
原 文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注 釋
?殆:危險。?一勝一負:即勝負各半,指沒有必勝的把握。
譯 文
所以說:既了解敵方情況又了解己方情況,便能百戰百勝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方情況而隻了解己方情況,則勝敗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敵方情況,又不了解己方情況,那麼每次戰鬥都注定會失敗。
結語
謀攻,“謀”可訓“議”。“欲攻戰,必先謀”(曹操注)。古人稱為“先謀”,漢代劉向說:“謀先則事昌。”(《說苑·說叢》)事先設謀,預測出事物的變化趨向,以便做出科學的決策,導致事物的成功。所以“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可施其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嶽飛也曾言“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
本篇以提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存主義為用兵的最高原則,即運用外交手段解決,勝於武力攻取。另外,力言統帥權的獨立,與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的規律,不僅普遍地應用於戰爭方麵,還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特別是企業家所借鑒的重要規律。“己”,對於企業來說,是指企業實力、經營方針、企業員工素質、股東等所構成的企業內環境;“彼”對於企業來說,即是指與企業相關的供貨商、消費者、服務對象、同行競爭者等所構成的以市場為中心的企業外環境。企業家不能把握企業內、外環境,是不能占有市場的。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