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文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算不得是最高明的;打了勝仗而普天之下都說好的,也不是最了不起的勝利。這就像能舉起秋天的毫毛那樣細小的東西算不上力氣大,能看見太陽和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聽見雷霆的聲音算不上耳朵靈敏一樣。古時候所說的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是指那些總能在容易取勝的條件下戰勝敵人的人。因此,這些擅長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勝利,沒有超人的謀略,也沒有勇猛的武功。這是因為他們取得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由於他們所采用的作戰方針是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戰勝的是那些已經陷於必敗境地的敵人。所以擅長用兵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從不放過任何可以打敗敵人的機會。因此,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取得必勝的條件,然後才尋找機會與敵人交戰;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與敵人交戰,然後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夠修明政治,確保法度,所以能夠掌握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動權。
釋例二
公元前 61 年,漢宣帝派趙充國去平定西羌。趙充國到了金城,先零羌天天來挑戰,趙充國隻守不戰。先零羌認為趙充國隻是來防守的,就慢慢地放鬆下來。趙充國看準了機會,突然向先零羌打過去,殺得西羌兵馬一敗塗地,漢軍擄到了牛、羊十萬多頭,車四千多輛。
原 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地生度?,[曹操曰:因地形勢而度之。]度生量?,量生數?,[曹操曰:知其遠近廣狹,知其人數也。]數生稱?,[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稱生勝?。[曹操曰:稱量之故,知其勝負所在也。]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曹操曰:輕不能舉重也。]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曹操曰:八尺曰仞決水千仞,其勢疾也。]
注 釋
?度:計算長短的丈尺,這裏指國土大小。?量:測量東西多少的器物,這裏指物產收獲的豐歉。?數:數量、數目的多少,這裏指可能征召和供養兵力數量上的多寡。?稱:衡量輕重的斤兩,這裏指敵對雙方實力狀況的衡量對比。?地生度:這句是說雙方所占國土麵積大小不等,於是產生不同的“度”。生,產生。?度生量:指因雙方“度”的大小不同,就產生物產資源多少的“量”的差異。?量生數:指由於物產資源多少的不同,就產生可能征召和供養兵力多寡的“數”的差異。?數生稱:指可能征召和供養兵力多寡的不同,就產生軍事實力強弱的不同。?稱生勝:指雙方軍事實力強弱不等,就產生並成為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以鎰稱銖:這裏比喻力量相差懸殊,勝利的軍隊對失敗的軍隊擁有實力上的絕對優勢。鎰、銖,古代的重量單位,一鎰等於二十四兩,一兩等於二十四銖;銖輕鎰重,相差懸殊。?戰民:指統軍指揮士兵作戰。民,這裏借指士兵、軍隊。?千仞:比喻極高。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七尺(也有說八尺)為一仞。溪:山澗。?形:指軍事實力。
譯 文
兵法中用來衡量勝負的因素有五個: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敵我雙方所處國家國土麵積的不同就產生不同的“度”,敵我雙方國土麵積的大小不同就產生雙方物產資源多少的“量”,敵我雙方物產資源的不同就產生雙方軍隊和兵力多寡的“數”,敵我雙方軍隊和兵力的不同就產生雙方軍事實力強弱的“稱”,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歸屬。
所以,勝利的軍隊對失敗的軍隊,在力量對比上就像用鎰與銖相比較那樣占有絕對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於勝利的軍隊,在力量對比上就像用銖與鎰相比較那樣處於絕對劣勢。
打勝仗的一方指揮士兵作戰,就像從萬丈高山頂上決開積蓄起來的溪水,順山澗直瀉而下、銳不可當,這正是軍事實力強大的表現。
結語
形篇的“形”,當謂軍事實力。軍事實力既然客觀存在,其狀況就會有所表現,如眾寡、強弱等。“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曹操注)“情”,軍情,即軍事實力狀況的計算與對比,從而知戰爭勝負。
本篇所提出的“立於不敗之地”的“自保而全勝”策略,就是靠著修明政治、合理運籌而實現。我國古代的軍事運籌產生於孫子,是世所公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