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功成身退回故裏飲酒吟詩

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洪武三年(1371),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其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誌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即便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急流勇退。洪武四年(1371)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裏,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弈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此外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1373 年,胡惟庸當上了丞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麵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因此誣陷劉伯溫在故裏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有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1375 年 3 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裏,一個月後逝世。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前夕,不等封官列侯就隱退故裏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即便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李善長

李泌歸隱山林

唐肅宗收複京師後,李泌拜見唐肅宗。唐肅宗留李泌宴飲,同榻而眠。

李泌眼見張良娣受寵、宦官李輔國權力越來越大,又被中書令崔圓等人誣陷,便決定退隱山林。

當晚,李泌對唐肅宗說:“臣已略報聖恩,請準許我做閑人。”

唐肅宗說:“我同先生憂患多年,應與先生同樂,您為何要離去呢?”

李泌說:“臣有五不可留,願陛下讓我離去,免於一死。”

唐肅宗說:“何謂五不可留?”

李泌說:“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寵任我太深,我的功勞太高,事跡太奇,有此五慮。陛下不讓我走,就是殺了我。”

唐肅宗說:“先生為何懷疑我?我不是病狂,為何要殺先生呢?”

李泌說:“陛下不幹殺我的事,我才敢請求歸山,否則我怎麼敢說?並且我說被殺,不是指陛下,而是那五點原因。我想陛下對臣這麼信任,有些話尚且不敢說,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說什麼?”

唐肅宗說:“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聽從您的建議,你生氣了。”

李泌說:“不是,我說的建寧王一事。”

唐肅宗說:“建寧王聽信小人的話,謀害兄長,想奪儲位,我不得不把他賜死,先生還不知道嗎?”

李泌說:“建寧王若有此心,廣平王必定怨恨他,可廣平王每次與我談話,都說弟弟冤枉,淚如雨下,況且以前陛下欲用建寧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我請求改任廣平王,建寧王要是想奪太子位,必定恨臣,為什麼他認為我是忠心,而對我更加親善呢?”

唐肅宗聽到此也忍不住落淚,哭著說:“先生說得對,我知道錯了,但事情已經過去,我不想再聽這事了。”

李泌說:“我不是追究以前的責任,是為了讓陛下警戒將來。當年則天後有四個兒子,她錯殺太子李弘,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內心憂懼,作《黃台瓜》詞想使天後感動,但則天後不予理睬,李賢被廢後,死在貶所黔中。《黃台瓜》詞中這樣說:‘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尤可為,四摘抱蔓歸。’陛下已經摘了一個瓜了,千萬不敢再摘了。”

唐肅宗驚訝地說:“怎麼會有這等事:我當把這首詩寫在紳帶(大帶子)上,時時警惕意外的情況出現。”

李泌深沉地說:“陛下記在心上就行了,何必心形於外呢?”

這次談話後,李泌即入衡山歸隱泉林去了,由於他的話受到唐肅宗的重視,雖然張良娣、李輔國欲傷害太子,太子最終受到保護。

李泌像漢初的張良一樣有眼光,他們二人都是功成身退,並且在退出政治鬥爭之時還保護了太子,因此其結局都是圓滿的,太子登上皇位後對他們都很尊重。

李泌的聰明之處在於,他看到唐肅宗日益親近小人,自己正處在政治鬥爭的旋渦中心。雖然與皇帝關係很好,但張良娣的枕頭風厲害,李輔國又是服侍皇上的人,他們二人經常在皇上身邊,自己又怎麼能鬥得過他們?

李泌是有遠見的,他的策略是鬥不過則躲,隻要太子即位,他就會重返政治舞台,如果太子保不住,他在朝廷內又有什麼用呢?因此及早抽身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