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全師避敵①。左次無咎jiù,未失常也②。

注 釋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第二十六計注釋②)。本卦彖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是說軍隊在左邊紮營沒有危險(因為紮營或左或右,要依時情而定),並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譯 文

暫時撤走軍隊,避開敵人的鋒芒,以退為進伺機破敵,這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計名由來

此計名語出《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至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淵才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古人對這一計策也多有論述。《孫子兵法·計篇》:“強而避之。”《淮南子·兵略訓》:“實則鬥,虛則走。”《百戰奇略·退戰》:“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

古今戰例

晉文公假退破敵

在我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揮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以避其鋒芒。於是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必定先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裏)。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

●晉文公退兵太行山

他撤退九十裏,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禦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為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原本是被脅迫而來,並無鬥誌。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裏控製得住,楚右軍因此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師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後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後綁上樹枝,來回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來製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並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後撤退。楚左軍又陷於晉國伏擊圈內,再遭殲滅。等到子玉率領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滅,自己也已陷入重圍,於是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傷亡慘重,隻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製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師叔七戰七敗,以退為進

春秋時期,楚國在南方諸國中地盤較大、國力較強,所以它極力想進一步擴張勢力,企圖稱霸諸侯。

這一年楚莊王命令大夫戢黎率領楚軍進攻庸國,戢黎熟悉楚國西境的地理人情,一舉攻占了庸國的方城。但庸人集眾奮力抵抗,楚軍一時也無法取勝。此時戢黎部將子揚窗守方城,因麻痹大意而被庸人俘獲。庸人對子揚窗看守不嚴,三天後子揚窗逃回,向戢黎報告情況說:“庸國人數眾多、各部齊集,都是手拿武器、身穿異服的兵士,如果我們兵少則很難取勝。不如調集所有主力和後備人馬一舉攻入庸國,才能全殲庸軍。”師叔不同意地說:“強攻不可,對庸國部眾應以智取,不能硬拚。可先佯作退走,有意小敗幾次,使庸人以為我軍不堪一擊,因而驕橫,庸人越是勝利而驕傲、放縱,就越會激怒我軍士兵,然後再等待時機進攻。”於是他親自率軍與庸人接戰,一連七仗,師叔都有意敗下陣來。庸人果真以為楚軍不能打仗,便驕傲地說:“人都說楚軍強悍,但不是庸人的對手!”因而戒備鬆懈了。

楚莊王率後續楚軍,親自乘車駐到臨品督戰。師叔向楚莊王報告了七戰七走以驕庸人的情況,並說:“時機已經成熟,請大王發起攻擊吧,一定能殲滅庸軍。”楚莊王立即下令分兩路攻打庸國。一路由子越率部從石溪(楚入庸的要道)攻入庸國,一路由子貝帶兵從仞地(也是楚入庸要道)進襲。庸人因有前一段的勝利,因此輕敵麻痹,哪裏想到楚軍會有這麼大的威力。子越、子貝兩路夾攻,庸國國君傾全國兵力迎戰也抵擋不住,因此節節敗退。楚軍長驅直入,竟破庸城,庸國被楚所滅。

師叔以退為進,率楚軍七戰七走,終於贏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