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①。

注 釋

①在師中古,承天寵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第二十六計注)。本卦彖辭:“在師中吉,承天寵也。”是說主帥身在軍中指揮,吉利,因為得到上天的寵愛。本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將帥巧妙地運用此計克敵製勝,就如同有上天護佑一樣。

譯 文

敵人兵多將廣實力雄厚,就不要和它硬拚,要運用計謀讓對方互相牽製,從而削弱其力量。將帥靠指揮巧妙得當、用兵如神,獲取勝利猶如有天神相助一樣。

計名由來

連環計,指多計並用,計計相連,環環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所不破。如果敵方力量強大,就不要硬拚,要用計使其互相牽製,借以削弱敵方的戰鬥力。巧妙地運用謀略,就猶如天神相助。

此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自累”,就是互相牽製,背上包袱,使其行動不自由,從而改變戰局。這樣,就給圍殲敵人創造了良好條件。

古今戰例

陳友諒中計全軍覆滅

1360 年,陳友諒殺徐壽輝,在采石(今安徽當塗北)稱帝,改國號漢。他自恃兵強地廣,企圖聯合張士誠,以東西夾擊的手段吞掉朱元璋。麵對這種形勢,朱元璋根據張士誠、陳友諒這兩個割據勢力的不同特點,決定對張士誠采取以守為攻,對陳友諒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因為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出兵救援;如果先打陳友諒,張士誠則不會輕易出兵。下定決心後,朱元璋便把主力放在西線以對付陳友諒。朱元璋深知製勝強敵不能力奪,隻能智取。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以調虎離山之計誘使陳友諒“出洞”。朱元璋部將康茂才是陳友諒的舊交老友,康茂才的老門房也曾侍奉過陳友諒,朱元璋即令康茂才派老門房帶著康茂才的親筆降書“逃”到陳友諒軍中,並向陳友諒提供了許多假情報,相約陳友諒兵分三路直取應天府,然後裏應外合吃掉朱元璋。陳友諒中計,便問老門房:“康將軍現在何處?”回答說:“現守江東橋。”又問是石橋還是木橋,回答是木橋。遂約定:陳友諒率軍至江東橋後,以喊“老康”為號。朱元璋弄清了陳友諒進軍路線和兵力分布底細,立即派胡大海攻取廣信(今江西上饒市),直搗陳友諒後路,又派重兵在途中設伏、連夜把江東橋改為石橋。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即登上盧龍山頂親自指揮,並規定發現敵人舉紅旗為號,伏兵出擊舉黃旗為號。陳友諒帶領主力進至江東橋,卻發現是石橋,再喊“老康”也無人呼應,情知中計,頓時驚慌失措。此時隻見山上的黃旗一揮,霎時間伏兵四起,陳友諒的兵馬被團團圍住。經過一場惡戰,陳友諒全軍覆滅,陳友諒僥幸坐上一隻小船奪路而逃,從此朱元璋少了一個爭霸對手。

努爾哈赤智取開原

明朝三路大軍的慘敗震驚朝野,明朝廷在一片埋怨和混亂之中遲遲拿不出扭轉遼東危局的對策。後金汗王努爾哈赤見兩個月後明朝廷對遼東局勢仍未做出有力決策,便決定乘機率軍進攻開原。

開原是一座古城,“遼左三麵臨險,而開原孤懸一隅”。它東鄰建州,西接蒙古,北界葉赫,不僅是明朝當時和蒙古、女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還是明朝廷在遼東對抗蒙古貴族和女真貴族南進的前進堡壘。努爾哈赤要進兵遼、沈,自然要首先摧毀明朝孤懸一隅的堡壘——開原古城。

1619 年 6 月 10 日,努爾哈赤率領四萬八旗兵,分奇、正兩路:以小股部隊直奔沈陽為疑兵,沿途殺三十人、俘二十人以虛張聲勢;主力部隊則指向靖安堡,於 16 日突抵開原城下。明朝開原守軍兵無糧餉、馬缺草料、腐敗不堪。努爾哈赤事先就派諜工人員潛入城中,對明軍內部的兵士勇怯、糧餉虛實、將吏智庸等情況了如指掌,當探知守軍在城外遠處牧放馬匹時,便乘虛揮軍突然圍城。

當時,明開原守軍原總兵官馬林,同蒙古介賽、暖兔訂有盟約。他們答應在後金進攻開原時出兵相援。馬林仗著蒙古有援兵來援便疏於戒備、不加設防。八旗軍馳至城下,馬林來不及布防,攝開原道事的推事官鄭之範等人慌忙登城守禦,並在四門增兵。八旗軍一麵在南、西、北三麵攻城,布戰車、豎雲梯,魚貫而上,沿城衝殺,殺得城上守兵紛紛潰逃;一麵在東門布置重兵,進行奪門搏戰。由於後金派進城裏的諜工人員“開門內應”,八旗軍很順利地奪門而入。

努爾哈赤在攻占開原的這場戰役上,以聲東擊西、乘虛攻城、步騎摧堅、裏應外合的策略智取開原,為後金的進一步南進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