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病好之後,華子的脾氣卻變大了,經常把妻子趕出家門,對兒子任意打罵,又拿著菜刀到處追殺。人們奇怪地問他:“你病好了之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華子說:“以前我患有健忘症的時候,心中坦坦蕩蕩,連天地有無都不放在心上,哪來什麼煩心事?現在恢複了記憶,生死得失、喜怒哀樂全都隨之而來,天天處於煩惱之中,自然就變得喜怒無常了。”
朝三暮四
宋國有個叫狙公的人,很喜愛猴子。他買了好多猴子,每天給它們吃很精細的食物,讓它們住在溫暖舒適的房子裏,經常給它們洗澡,還不時帶著它們四處遊走。狙公為了養猴子省吃儉用,但他的家產還是耗費很快,不久就捉襟見肘了。
為節省開銷,狙公於是決定減少猴子們的食料。他對猴子們說:“以後我喂你們吃橡子,每天早上三個,晚上四個,怎麼樣?”猴子們頓時發起怒來,狙公趕緊改口說:“那麼早上給你們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便很高興,馴服地趴了下來。
九方皋相馬
秦穆公請伯樂推薦相馬的人才,伯樂極力推薦九方皋,說他的相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九方皋拜見秦穆公後,就開始奉命尋找千裏馬。
三個月後,九方皋對秦穆公說:“千裏馬已經找到了,在遙遠的沙丘地帶。”秦穆公問:“你找到的是一匹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說:“是一匹黃色的母馬。”
秦穆公派使者去取千裏馬,使者回報說,九方皋相中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聽了很不高興,馬上把伯樂召來,責備他說:“你推薦的九方皋根本不是相馬的高手,他連馬的顏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麼會找到千裏馬呢?”
伯樂聽了感慨地說:“沒想到九方皋相馬的水平這麼高!他看到了馬的精微之處,忘掉了粗顯之處;看得到馬內在的能量,忘了馬的形狀和顏色;他看到了所該看到的,忘掉了所不該看的。至人見凡人所不見,不見凡人所見。我們豈可用凡人的眼光去看待至人呢?”
秦穆公對伯樂的話將信將疑,把九方皋相中的馬取回一試,果然是匹千裏馬。
道家莊子——逍遙於天地之間
莊子,名周,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他曾因生活所迫,做過一段時間的漆園小吏,但他蔑視權貴,鄙視功名利祿,不久便辭官歸隱故裏。莊子家境貧困,他穿著打補丁的粗布衣服、用麻繩綁著的破鞋子,住在狹窄的小巷裏,靠編草鞋度日,餓得麵黃肌瘦,有時不得不向人借米救急。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邊垂釣,楚王派來兩位大夫請他去做官,莊子淡然地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把它珍重地藏在竹箱裏,蓋上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位,此龜是喜歡在死後被世人供奉景仰,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曳尾潛行,悠遊自如呢?”大夫道:“自然是後者啦。”莊子說:“兩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就這樣,莊子終其一生都沒有再涉足官場。
還有一次,他穿著有補丁的布衣和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生不逢時。”他把自己比做落在荊棘叢裏的猿猴,“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莊子對現實十分悲觀,消極厭世,對整個人生持虛無主義的態度。他把提倡仁義和是非看做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罰,仁義是黥刑,是非是劓刑。他在《應帝王》中所推崇的上古帝王,是個渾渾噩噩的人,睡得安安穩穩,醒時無思無慮。
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係。和老子一樣,他也把“道”作為最高原理,認為道是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本和依據。
莊子認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他反對以有目的的活動去對抗自然命運,主張真正的自由在於任其自然,而具備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與自然合一的“至人”。聖人吸風飲露,遊於天地之間,不受任何羈絆,逍遙自由。他認為“心齋”“坐忘”等,是達到這種理想境界的有效修養方法。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深刻的智慧,對後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莊子的人生哲學雖偏於消極,但對人們身處亂世和逆境困境時消解煩惱,求取心理平衡,也不失其意義和作用,可以作為積極有為的人生觀的補充。
浪漫綺麗——《莊子》中的寓言
莊子晚年埋頭著成《莊子》一書,它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道家的重要典籍。全書現存33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所作,而外篇、雜篇是其弟子及後學所作。書中多用寓言來說明哲理,不僅情節極具想象力,而且文字優美,生動幽默,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周夢蝶
有一次,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悠閑自在地飛來飛去。醒來發現自己原來是莊周,於是坐在床上發呆,一時弄不清到底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不過,人生本來都是夢,夢與夢之間變換不定,無跡可尋。
莊周夢蝶,象征著人性的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本質,正是這種本性使莊子擺脫了塵世的逼壓和囚禁,飄飄乎遺世而獨立,逍遙於自由的神仙境界。
庖丁解牛
庖丁是梁惠王的專職宰牛專家。他宰牛進刀時豁豁作響,合乎音樂的節拍。
梁惠王見了說:“你解牛的技術怎麼這麼高超啊?”庖丁回答說:“我參透了萬物的規律,運用在解牛上,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中所見的就是一整頭牛。三年以後,我看到的是牛的四肢內髒。現在,我不再用眼睛去看,隻是憑著一種感覺,依照牛的生理結構進刀。牛的骨節有間隙,刀刃插進去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還是小心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而輕巧,直到聽見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就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這時候,我才知道大功告成了。”
所以,不要被世間萬物的複雜表象所迷惑,複雜的世事總有解決的方法,正如骨肉間總有空隙。人若能順應自然之道,不硬闖硬碰,萬事自然迎刃而解。
莊子無妻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來吊唁,一進門卻看見莊子正盤腿坐在草墊子上,敲著瓦盆唱歌。
惠施責備他說:“你的妻子與你日夜相伴,為你生兒育女,身體都累壞了。現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在這裏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回答:“我的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也很悲傷,可是後來想了想,也就不難過了。因為最開始的時候,她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也沒有,不但沒有形體,而且連氣息也沒有。後來恍惚間出現了氣息,由氣息產生了形體,由形體又產生了生命。現在她又變回了無生命的東西,之後也會形體消散,氣息泯滅。這樣看來,生死就像是四季交替一樣,循環往複,沒有窮盡。我的妻子此刻回歸天地之間安靜地長眠,我卻在這裏號啕大哭,不就是不懂天命循環的道理了嗎?”
無為而治——黃老之學的興盛
西漢初年,民眾經過秦朝的嚴刑峻法和秦末的社會大動蕩之後,急需休養生息。漢高祖打下江山後,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聽從陸賈“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建議,用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治理國家。
“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也成了當時社會的統治思想。到了文帝、景帝時期,社會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老百姓過上了相對安寧的日子,史稱“文景之治”。
《黃帝四經》
因缺少文獻資料,西漢時期流行的“黃老”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個謎。1973年轟動世界華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四經》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軒轅黃帝不再是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的曆史人物。
黃老,指黃帝和老子。黃老之學的興起,與戰國時期流行的所謂黃帝之言有很大的關係。黃帝作為古史傳說中的著名人物,最早見於《逸周書》《國語》和《左傳》。百家爭鳴中,諸子百家紛紛假托黃帝之言以申明己說,其中以道家為最。
老子的道家思想,與當時盛行的黃帝之言相結合,就形成了所謂的黃老之學。戰國中後期,黃老學者彙聚齊國稷下學宮,並在那裏建立起黃老之學的理論體係。
黃老之學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則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並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黃老學者對“道”進行改造,並指出社會發展也有客觀規律,主張以法治國、賞罰分明,而對待百姓應“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戰國時的《黃帝四經》包括《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是黃老之學的奠基之作。同時,《管子》中的《心術》《內業》等篇,以及《呂氏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也帶有較濃厚的黃老色彩。
《管子·心術》節選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無代馬走,使盡其力;無代鳥飛,使獘其羽翼;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
漢初黃老“無為”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陸賈、蓋公,他們主張“貴清靜而民自定”,使統治者少生是非少擾民,以利人民休養生息。“黃老之學”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恃,適應戰爭後的政治形勢,符合恢複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所以,在漢初統治者的提倡下,黃老之學盛極一時。
隱世曠達——魏晉玄學風潮
玄,語出《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由漢代黃老之學演變而來,兼取儒家的某些學說,講究抽象和思辨。魏晉名士喜清談,借助注釋《老子》《莊子》《周易》“三玄”,來闡發自己的哲學見解,因此稱為“玄學”。
東漢時期,儒家的倫理觀被提高到絕對地位,外化為“名教之治”,徹底扼殺了個人的自由,把人變成了實現政治倫理目的的工具。東漢末年,中央集權瓦解,壓抑人性自由的“名教之治”土崩瓦解,形成了追求人性自由的時代潮流。
玄談是魏正始年間由王弼、何晏提出玄學開始的。魏晉時期的學者,大多從老子、莊子的學說,甚至從《周易》的理論中尋找“玄”的道理,促成玄學流行。
玄學家們首創了“貴無”論,提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主導思想,為玄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開創了“正始玄風”。這種“貴無”哲學便成為當時的時代精神。
死便埋我
劉伶嗜酒如命,據說他常常乘一輛鹿車,攜一壺酒,邊走邊飲,還讓人扛著鋤頭跟著自己,說:“死便埋我!”其實,蘇軾和魯迅,對於劉伶“死便埋我”頗有非議,認為不是真放達。真放達的話,死了就拉倒,何必多此一埋?
在魏晉交替之際,不同政治集團互相殺戮,一些世家大族為明哲保身,逃避現實,走向坐而論道,整日談說玄理,也促進了玄談的發展。玄談由正始經竹林七賢時期,發展到東晉達到鼎盛,整個社會幾乎全被清談籠罩。
一批追求精神自由的名士紛紛避開朝堂之上的政治險灘,走向山林鄉野,竹林七賢應運而生。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為代表的名士社會形象和文化性格形成了。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精神特質和文化風韻。
竹林七賢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他們七人常集會於山陽的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七賢”。七人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鬥爭激烈,朝臣和名士們朝不保夕。當時的名士雖有鴻鵠之誌,卻不得不像燕雀一樣苟安於草棚籬間。他們在生活中感到語能招禍,因而常常不說話或少說話,或者說些莫名其妙、無關痛癢的“玄言”。
不講話或者少講話,有時也難免有腹誹的嫌疑,因為不講話、不表態,本身就是一種態度。魏晉名士非常推崇的莊子早就講過有才會招禍、無才有時也會招禍的道理,因此要於“才與不才之間”遊世,而“酒”就成為遊世的最好道具。
魏晉名士除喜歡飲酒之外,還喜好服散。何晏、王弼、夏侯玄、阮籍、嵇康等人都樂於此道。
寒食散
一種類似道教丹鼎之術所煉製或配製的藥,以礦石為基本成分。其中一種以石鍾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組成,名為“五石散”,服者最多。人服散後,身體會像發瘧疾一樣忽冷忽熱,隨之精神進入一種恍惚的狀態。
道教神仙譜係、宗教儀式與道術、道功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產生的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與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為其追求的目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為,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天上人間自往來——道教的神仙譜係
中國道教信奉的神仙譜係較為繁雜,一般將道教“神仙”分為十個等級,最高為“三清”“四禦”,最低為“城隍”“土地”。
其中,“三清”是“教門之尊”,“四禦”是“三界之尊”,他們共同統率著天上、地下、陰間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大小神仙們,組成了道教的“神仙世界”。
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這三個蒼顏白發、和顏悅色的老人正襟危坐,被供奉於道觀“三清殿”的神壇上。
“元始天尊”居於中間,他左手虛撚,右手虛捧,象征宇宙混沌、陰陽未判的“洪元”紀;“靈寶天尊”居左,或執太極圖,或持如意,象征混沌始判、陰陽分明的“混元”紀;“道德天尊”居右,手執太極扇,象征陰靜陽動、萬物生長的“太初”紀。
“四禦”,即昊天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和後土皇地袛。四位神袛被供奉於道觀的四禦殿中,都是頭戴冕旒,身穿朝服,雍容華貴,現人間帝王、王後之相。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為“萬法之尊”、“眾聖之王”,地位最為尊貴,所以道觀中常單獨有“玉皇閣”之設,“玉皇大帝”的神像一般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冕旒,兩眼下視,神情端莊嚴肅,表現出一種寧靜、飄逸的神態。
在道教其他神袛中,較為普遍而富有特色的塑像有“八仙”“丘祖”“張天師”等人間神仙的塑像,他們的麵貌特征還是很鮮明的。與民間生活息息相關的有“文昌帝君”“福祿壽三星”“土地”“城隍”“關帝”等塑像。
“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宰人間功名利祿、壽夭禍福的神袛,算是古代讀書人的守護神,其形象雍容慧顏,常騎白騾,隨身帶著兩個童子,一個“天聾”,一個“地啞”——為避免他們泄露考題等機密,所以有此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