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道教——得道成仙的烏托邦(2)(2 / 3)

“福祿壽”三星執掌著人間的幸福、吉祥和長壽,在民間也有著深厚的影響,他們的形象和藹慈祥,可親可近,與西方聖誕老人的形象很相近。

“土地爺”級別雖低,但守護一方水土,所以非常流行。“土地爺”衣著樸實,平易近人,一般是笑容可掬、須發皆白的老人形象,他旁邊往往還會有一位同樣慈祥可愛的“土地奶奶”陪伴。

“城隍”是城市的守護神,多由故去的英雄或大臣來擔任,以便借其英靈守護城池、保障治安、調和風雨等。城隍塑像一般有兩尊,一尊泥塑,一尊木雕,後者是要抬著來演出“城隍出巡”的,清明“收鬼”、鬼節“訪鬼”、冬季放鬼,是時抬著“城隍”神像出行的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熱鬧異常。

關帝=武神+財神

現在很多大酒店、大商店內都供奉“關帝”。他既是武神,也是財神,具有司命祿、佑科舉、庇護商賈、招財進寶等職能。清代關帝廟遍布全國,民間各行業、各幫會、普通百姓都對他頂禮膜拜,香火極為旺盛。

道術——設齋建醮,書符念咒

道教有一套通過設齋建醮、書符念咒,來呼風喚雨、祈福禳災的道術,這些道術吸引著上至統治階級、下至勞苦大眾的廣大人群,使他們成為道教忠實信徒。

那麼,什麼是設齋建醮呢?“設齋”與“建醮”原本是兩回事,後來才相互融合並逐漸合稱。其中,“齋”指齋戒,即在舉行“法事”前,不食葷酒,不居內寢,沐浴更衣,以表示法事主持者的虔誠和法事的莊嚴。“醮”原指祭祀,此處特指道教的“法事”,它是由中國古代的祭祀、祈禱的禮儀發展而來的。

道教的設齋建醮,其過程非常煩瑣,包括建壇,設置香、燭、劍等用品,誦經拜懺,步罡踏鬥等。設齋建醮用的壇稱“醮壇”,一般是用土築成的高台。醮壇又有“都壇”“分壇”等不同種類。

參與設齋建醮的道士,稱為醮壇執事,具體又分為高功、監齋、都講等。他們各司其職,並稱為“三法師”。各個職位上的執事有明確分工,他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整個設齋建醮的過程。

如此煩瑣的設齋建醮,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溝通天意,求得上天的幫助。

諸葛亮借東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設齋建醮,借東風火燒赤壁。他先派500名精壯軍士,在南屏山築七星壇。壇高九丈,作3層,用120人,手執旗幡圍繞。到了日子,他沐浴齋戒,身被道衣,光腳散發,上到壇上開始作法祭風。他一日上壇3次,下壇3次。當夜近三更時分,忽聽風聲響,旗幡轉動,霎時間東南風大起。

道教祈福禳災還有一個手段,那就是“書符念咒”。道教的“符”又稱“神符”“丹書”,即用符字寫成連貫的文句,表達一定意義的內容。“符”是畫在紙上的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具備一定道行的人才能讀懂,一般人難解其意。

“符字”是特殊的宗教符號,其中有文字、天上的星象、神靈的肖像,又以文字為主體,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簡單的符隻由一個或幾個符字組成,而複雜的符則由多個符字,甚至許多係統的符字組成。

道士有時還以所謂的咒語,作為跟神仙們溝通的方式。這些咒語不但自成體係,還吸納了一些佛教咒語,更加豐富多彩。念咒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先表明咒語是天上哪一個神所傳授的,然後請求這尊神派天兵天將來幫助念咒的道士。

無論是書符,還是念咒,都是道士、信徒們祈求自己尊奉、信仰的神給予幫助的方式,也是道士表現法力的手段。民間對道教很是信服,認為隻要虔誠地信奉,就能在危難之際通過道士和天上的神仙溝通,得到天兵天將、尊神的幫助。

道教通過設齋建醮、書符念咒,來溝通天意、祈福禳災的“法事”活動源遠流長。它們在兩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又兼收並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既有封建迷信的糟粕,也不乏反映自然、社會規律的精華。我們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煉丹與導引——道教的修煉與養生

在小說《西遊記》中,孫行者偷吃了太上老君的許多仙丹,那就是道教所說的“外丹”。他還被太上老君放進八卦爐中煉燒,那八卦爐便是煉製仙丹的工具。

外丹,又稱金丹,以爐鼎燒煉鉛、汞、草木藥等製成,據說服食後可以成仙。

外丹術最早見於漢武帝時期,方士李少君曾說:“調灶則致物。致物則丹砂可化為黃金。”東漢時,出了個著名的煉丹術士魏伯陽。他以內煉為主,但也兼及爐火燒煉。他著的《周易參同契》一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討論煉丹術的文獻。

魏晉南北朝時期,葛洪著的《抱樸子·內篇》中有《金丹》《黃白》《仙藥》等篇,收錄了幾十種煉丹方法。陶弘景所著《本草集注》中,也有大量的煉丹知識。

唐朝帝王將相喜服丹藥,外丹術極盛,煉丹家大量湧現,煉丹方法和工具也有很大改進。醫聖孫思邈所著醫書《千金方》《千金翼方》中,就有不少的煉丹法。

煉丹家們視外丹術為神授之術,常將丹房設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秘密煉製,並有一套神秘儀式和眾多禁忌。

煉丹與火藥

煉丹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工作,在煉製過程中弄不好就會發生爆炸。在長期的煉製實踐中,煉丹道士終於認識到將硝、硫、炭按適當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就能燃燒爆炸,從而促成了黑色火藥的問世。這是煉丹家們為全人類作出的貢獻。

燒煉外丹的原料,僅礦石藥物就有六七十種,主要為丹砂、雄黃、礬石、磁石、戎鹽等“八石”。煉丹工具也有多種,以加熱設備“丹爐”和烹煉設備“丹鼎”最為重要。燒煉方法有:煆(長時間高溫加熱)、煉(幹燥物質的加熱)、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等。

外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修煉方術,其目標是煉成長生不老之藥,這個荒謬的目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北宋悟真先生張伯端集內丹學之大成,著成《悟真篇》,標誌著內丹學的成熟。據說他80歲時,在成都遇青城丈人授予內丹秘訣,方才悟入真道,達至玄境。在張伯端之後,宋末元初出現了全真道,內丹術成為道教的主流。

修煉內丹,即是將修煉者的某些身體部位比做爐鼎,經過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與煉神還虛四個階段,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從而長生不老甚至成仙。內丹修煉,強調性命雙修,與禪宗和道教符籙派的修煉法都有區別。

性命雙修

張伯端和一位禪師一同入定神遊揚州,並各自折回一朵瓊花。出定後,禪師一摸袖中,空空如也;張伯端卻笑盈盈地取出瓊花。後來,張伯端對弟子說:“我們的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所到之處,‘陽神’現形。而他們不修氣法,隻煉精神,出竅的是虛的‘陰神’,自然拿不回瓊花。”

道教認為,運動可以幫助消化、通利關節、祛病延年,因此提倡“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導引之術。導,指導氣;引,指引體。導引是氣功的古稱,是呼吸、意念和肢體運動三者相結合的一種健身祛病的養生方法。

導引術起源很早。《呂氏春秋》稱:“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為舞以宣導之。”這是導引的雛形。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亦有彩繪的44幅導引圖。

早期道教承襲方仙道,以導引術為練身的重要方法。《抱樸子·內篇》稱:“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

曆代養生家、道士創造了許多導引健身法。如彭祖導引法、陶弘景導引法、孫思邈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蛤蟆導氣法、龜鱉導氣法、龍導引法、蒼鴉鼓翼法、新老五禽戲;煉精導引法、延齡法、五髒導引法等,極為豐富多彩。

道功——修身養性的內養功夫

道教的修煉方術,除了煉形、煉氣外,還有一套修身養性的內養功夫。這套內養功夫主要包括:存想、坐忘、守一、清靜、寡欲、養性等,合稱“道功”。

存想,又稱存思。司馬承禎在《天隱子》中說:“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神,指主宰五髒、六腑、四肢、七竅等各種髒器的身神,存想這種煉神方法,就是觀想身神及日月星辰等神靈。

在身神中,泥丸之神是百神之宗,人腦是百神總會,存腦部之神,有助於主宰全身,收延年益壽之功。不過,無論存哪一處的神,都要誌誠心正。存神時,若心有旁騖,不無助於修身養性、強身健體,還有可能走火入魔。

存想的方法又稱為內觀法,即通過冥神存想徹見體內的五髒六腑,以自己的神光返觀內照自己的腑髒、軀體,借以祛病強身。此外,存想還可以將神光凝聚於體外某一點上。東晉煉丹家葛洪說:“思存念作,可以卻惡防身者,乃有數千法。”

存思的方法十分豐富,大體可分為存思內景法和存思外景法兩類。存思內景法指的是專意內視,存思體內之神真,久後天門洞開,陽神由此飛出朝覲上帝,因此稱“默朝上帝法”。存思外景法則主要是存思體外之神靈,諸如三清、四禦、玄女、老君、星官之類。還可將存思內景與外景結合起來,如存思“影人”法。

除存想外,還有一種叫作“坐忘”的道功修煉方法。唐代司馬承禎在其著作《天隱子》《坐忘論》中,專門闡述坐忘,對後世“主靜說”的形成影響甚大。

坐忘

坐忘,是一種無人、無我、無內、無外、無分別的,與道合一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坐忘的修煉方法,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隳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兩忘。”郭象曾對此解釋說:“既忘其跡,又忘其所跡者,內不覺其一身,處不識有天地……”

與存想、坐忘相比,“守一”是一種更有特色的道功修煉法,是道教修煉諸多方法中與道教教義較為貼近的,曆來為修煉家所看重。

道教以身為形,形與神合而構成人身;又說形主死,神主生,合則吉,分則凶。如果形神常能守一,即“人生精神,悉皆俱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就可以長存於世。也有人將守一解釋為駐守在人體丹田部位的身神,而此神主守全身,此神常存常在,人自然能長存不死。

總之,存思、坐忘、守一是道功中主要的幾種修煉方法。此外的清靜、寡欲、養性等千百年來為道教修煉者所青睞的修煉方法,也是道功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信徒就是憑著這些內修功夫來修身養性的。

儀式——醮儀、齋儀、懺儀、燈儀

道教的宗教儀式,在民間長盛不衰,並從佛教中吸取了許多法事儀式,形成了以醮儀、齋儀、懺儀、道場、燈儀為主的一整套完善、係統的宗教儀式。

醮儀。由於時代、地域、民俗的不同,醮儀不盡一致。其程序一般為:設壇、上供、燃燈、燒香、升壇、禮神存念如法、高功宣衛靈咒、鳴鼓、發爐、降神、迎駕、奏樂、獻茶、散花、步虛、讚頌、宣詞、複爐、唱禮、祝神、送神等。

齋儀。正齋為三日,三日之中每天早、中、晚各行其道,誦經三次。行道包括發爐、稱法位、三上香、禮懺、三啟、三禮、重稱法位和複爐等禮儀。

正齋開始的前夜,舉行宿啟儀式,將靈寶真文安置妥當。正齋結束後的清晨,舉行言功拜表儀式,向諸神報告齋日所積功德,並請以此救濟亡靈,福佑生者。之後,再向眾神獻供品,讀祈禱文,最後各職道士將職簡交還壇場執事。

水陸齋

水陸齋一般要做七天,也可以做更長的時間。所謂水陸,是指要供奉上天、中地和下水三界的諸多神靈,包括使三界六道亡靈餓鬼都解脫煩惱,出離苦趣,所以規模很大,而且包括了很多成分,甚至包容了眾多的度亡儀式。

懺儀。拜懺即在神前舉行儀式表示懺悔罪過,懇求寬恕。葬禮上的拜懺,則是為求赦免亡者生前過失,早日升上天堂。本來,齋法中就包含著懺悔的內容,以後又形成專門的懺儀,並冠以“九幽脫厄”“九幽拔罪”的名目。一般信眾多到道觀中請求為亡靈施行拜懺儀式,有錢人家則請道士到家中結壇拜懺。

道場。道場是中國道教的禮拜儀式,常用於較大規模的誦經禮拜活動。辦道場需立壇,在觀內進行也需要按規定布置教堂。辦道場的目的不同(如祈禱、消災、增壽、超度等),其儀式也不同,一般以鼓為令。

頭遍鼓燃燈、獻供。供品為香、花、燈、水果、茶點、珠寶、食品等。獻供時須跪於神前,雙手擎供過頂,侍者或殿主分列左右接供上獻。

二遍鼓獻香。獻香有焚香、撚香兩個儀式。先上正位三炷香,然後先左後右各上一炷香;撚香時右手持簡,左手撚香,默念“祝香咒”三遍,然後方丈或高功讀“回向文”誦經。最後,道眾同時朝上三禮,轉身互相拱揖,退壇。

誦經

道教給亡靈誦經,能使他們早脫幽冥之苦。在喪禮中,常誦的經典有《度人經》《玉皇經》《三官經》等。明清以後,還出現了僧人兼誦道經,道士兼誦佛經如《觀音普門品》之類。不過,在道觀中做法事,所誦的則必為道經。

燈儀。燃燈點燭,主要為“請光破幽”,即讓神光照破地獄,使亡靈乘光得悟,脫出冥界。因為“死魂一墮重陰,漫漫長夜,非有陽光照燭,超出良難。故必法天象地,燃燈告符”。所謂法天象地,就是燈壇鋪設,上法日月星辰之懸象,下布八卦九宮之方隅,以交接陽光,開明幽暗,使亡靈乘光得度。民間習俗,人死之後,在屍體腳後放一盞清油燈,作為照亮冥途之用。除法事中燃燈之外,也常在葬禮中附帶放水燈。

放水燈

傳說人死之後要經過冥河,為避免失足陷於其中,要燃燈照冥河。一般紙燈做成船形或蓮花形,用瓦盆或木板作底,內燃蠟燭,念咒施法後放入水中。一般認為,水燈在水中漂浮而不翻越久,法師的本領越高,亡靈的福氣也越大。

道教典籍、人物、名山與仙觀

紫氣東來——老子騎牛出關的傳說

老子創立的道家學說,成為了道教的主要理論淵源,老子對道教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因此,道教將老子神化為“道德天尊”,將其書《道德經》奉為經典。

黃帝之後,匆匆數千年彈指而過。春秋時期,出現了一位思想家——李耳,後人尊稱他為老子。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達30年之久,飽覽了周王朝大量典籍,知識非常淵博。90歲左右時,老子辭官歸隱,騎上青牛準備西出函穀關。

函穀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是當時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關卡。當時負責把守函穀關的關令名叫尹喜,他自幼聰慧過人,特別喜歡研究天文星象之學。

幾天前,尹喜夜觀天象,看到東方天際紫霧升騰,便對人說:“紫氣東來,數日之內必有聖人至此。”他就每日齋戒,密切關注著紫氣的動向,等候聖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