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武人——“威武不能屈”的勇士(1 / 3)

所謂武人,是指以武安身立命的人,包括武將、士兵、俠士等。儒家文化中也有“威武不能屈”的內容,練武強身、抵禦外侮、自強不息的尚武精神,也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外,中國還有“十八般兵器”,以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

古代兵器——天下誰與付吳鉤

“十八般武藝”,一般指18種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镋、棍、槊、棒、拐、戈。其實,中國武術中的兵器遠不止這18種,如果加上各種奇門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總數恐不下百種,一般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暗器三大類。

短兵器,是指其長度一般不超過常人的眉際,分量較輕,使用時常單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見的短兵器是刀和劍。

刀的套路有單刀和雙刀兩種,均以劈砍為主。單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纏頭撩花動作。雙刀更富於觀賞性,好手舞起,猶如團雪滾滾,不見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張興德以雙刀著稱,當時山中多狼,張興德便攜刀三日內連殺九狼。

劍為雙刃,以撩刺為主,風格輕靈瀟灑。劍術也分單劍與雙劍兩種,以單劍為多。清鹹豐年間,開封有一少婦杜憲英精於劍術,曾乘船於長江,群盜乘夜色登船搶劫,杜憲英揮劍格鬥,連殺三盜。有的劍在劍柄上配有劍穗,稱為“文劍”;無劍穗的劍則稱為“武劍”。劍穗長者較為難練。有人又在劍穗上串有鐵珠,隨劍穗飛舞,可擊人致傷。

長兵器,最常見的是槍、棍、大刀三種,此外還有戟、叉、镋等,在古代多用於戰陣衝殺。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八年抗戰時,重演明代抗倭的曆史,中國組織了大刀隊與日本刀相抗衡,寫下了現代史上特殊的一頁;其刃身無異厚背砍刀,柄稍長以利雙手施為,柄首有環,使用起來勢沉力猛,勇悍無比,日人不敢小覷,這可能也是中國傳統刀械用於戰爭的最後一個例子了吧。

槍被譽為“百器之王”。俗語說“槍紮一條線”,要求紮出平直,即所謂“中平槍,槍中王,當中一點最難防”。槍法以攔、拿、紮為主,兼有劈、崩、挑、撥、帶、拉、圈、架諸法。唐末名將王彥章擅使鐵槍,人稱“王鐵槍”。宋代名將嶽飛、楊再興均是槍術名家。

棍是曆史最悠久的長兵器,有木棍、鐵棍、銅棍等。早期的棍多以棗木製成,堅實沉重;後來改用白蠟杆,柔韌輕便。棍法以威猛快速為上,多有旋掃及舞花動作,打擊空間較大,故稱“棍打一大片”。最為著名的棍法當屬“少林棍”。

大刀是將刀身後裝上長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長刀”。唐代大刀兩麵有刃,稱為“陌刀”,當時軍中專門組建有陌刀隊。如今武林中所用的大刀皆是一麵有刃。另有一種樸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長,也是雙手使用。樸刀套路目前仍有流傳。

暗器,是指那種便於在暗中實施突襲的兵器。暗器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擲出十幾米乃至幾十米之遠,速度快,隱蔽性強,等於常規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較大威力。暗器主要有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軟鞭、錦套索、鐵蓮花等。

中國古代兵器特點顯明,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止戈為武——習武就是“求道”

“止戈為武”,這是《說文解字》中對“武”的解釋。武的本義是以暴止暴,以武力實現和平。中華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千百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已經滲透了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感情等因素,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已經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為武器,同野獸進行搏鬥,用以自衛和獵取生活資料。後來,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人們為了爭奪財富,製造出了更具殺傷力的武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殷商時期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青銅武器,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紮、刺、砍等技術也隨之產生。春秋戰國時期,步騎兵興起,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變長,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武術的技擊性也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

“武德”一詞,最早見於《左傳》:“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雖然這講的是對諸侯用兵的道德要求,但與武林的“武德”仍有淵源關係。武德觀念的中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包括儒家所提倡的“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

拳道合一

中國武林重德,曆代大師在擇徒授藝之際,都強調“藝無德不立”,要求傳人首先要有高尚的武德。沒有合適的傳人,他們甚至“寧可失傳,也不輕傳”。對他們來說,習武就是求道,拳與道合,藝與心合,最後達到拳道合一,拳心合一,這是武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