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在中國起源很早。雖然商人一直以來都在社會中處於較低下的地位,但他們卻是一個相對比較活躍的階層。他們走南闖北,推動著商業的繁榮,使得天下民眾能夠互通有無。在他們的身上,有著講誠信、和氣生財、勤儉節約等一係列可貴的品質,堪稱寶貴財富。
商業起源——以物易物的簡單交易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居民為了滿足各自的需要,開始交換剩餘產品,形成商業的雛形。這就是“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據說,中國最早經商的,是商族人王亥。曆史學家徐中舒說:“商賈之名,疑即由殷民而起。”而《尚書》中也有“肇牽車牛遠服賈”的記述。另據《山海經》記載:“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可見,王亥早就趕著牛車去外地做買賣了。
後來,商族人繼續發展貿易,其中有些人專門到遠方販運貨物。由於這些從事貿易的人來自商部落,“商人”之稱正式形成,其交易活動就是“商業”活動。商業初生之時,貿易量較小,而且都是以物易物,後來才出現了最早的貨幣寶玉和海貝。
周朝時,由商朝貴族後裔建立的宋國,商業極其繁榮。與此同時,原來商的遺民則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隻能以販賣貨物,經營商業維持生計,保留了經商的傳統。
戰國時的白圭,被稱為“言治生者祖”。他是經商理論的鼻祖,其經商之道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經營之術中的“賤買貴賣”,為商之道中的“智、勇、仁、強”。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圭的經商原則,就是抓住時機,賤買貴賣。當貨物供過於求,別人大量拋售時,就大量買進;當貨物供不應求,別人需要買進時,就大量拋出。糧食豐收時,就買進穀物,賣出絲漆;蠶絲上市後,就大量收購蠶絲,賣出糧食。他“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對各種市場信息極為重視,他出手果斷,應變神速,能根據行情迅速決定是“賣出”還是“買進”。
白圭還將商人的智慧提到了新的高度,他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意思是說,“我們做買賣,要像伊尹、呂尚一樣富於謀略,像孫子、吳起用兵一樣善於判斷,像商鞅執法一樣取信於人。”他還說:“智不足以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商業的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原地區和周邊地區的繁榮與進步,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體和手工製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商人們把南方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販運到中原,其他的銅、錫和其他礦物也運至中原地區,共同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商人分野——相當複雜的社會群體
中國商人,可分為舊式商人、新式商人和現代商人。舊式商人,主營糧食、布匹、茶葉、蠶絲、禽鹽、雜貨、牲畜、中藥材等;新式商人,對外售出中國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對內銷售西方工業品;現代商人,活躍在中國市場的經濟舞台上,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一批人。
另外,由於身份不同,中國的商人,又可分為儒商、官商和軍商。
儒商,指具備一定的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商人。他們常把儒家思想引入商業活動,如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為利、仁心為質等。儒士棄文經商,多因科場失意他們依然向往做官。他們中一些人有了一定的財富後,常設法由商人階層躍入權貴階層,兼儒兼商。
官商,有些是從事商業活動的官員,有些是做官方生意的人。他們靠特權的庇佑經商,很容易發大財。這類商人常憑借雄厚的資本,運銷茶葉、人參、鹽鐵等國家專賣商品。他們能享受官方的優惠政策,如擁有免稅特權、政府低息貸款、經營壟斷權等,其子弟也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當官機會。不過,朝廷對官商的管理也異常嚴格,如朝廷規定運銷地點,限定銷賣時間,實行價格管製等,致使很多官商都由風光無限而衰落破產。
豪貴商族山西範氏
清朝時期,山西商人範毓賓曾輸送大批軍糧,供給西征準噶爾的清軍,為清政府節約費用數百萬兩,其舉動受到清政府的讚許和嘉獎。範毓賓被授為太仆寺卿,用二品服。範家的祖輩也因此被追贈為驃騎將軍、資政大夫、夫人、宜人等。此後,“毓”字輩和“清”字輩的後人中獲任官職的達十幾人。範氏實際上已成為一門朱紫、炙手可熱的豪貴商族。
軍商,一類是經營軍火生意的商人,另一類是軍人從商,亦軍亦商。軍火是極其特殊的商品,一般人不得經營,凡經營軍火生意的,都必須經過政府的特許,如明代的沈萬三、清代的胡雪岩等。第二類軍商,比如明代北部邊塞的軍人,通過參與和主持邊塞地區的米糧收購,從中獲取巨額的利潤。朝廷費力運到邊疆的金銀,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在當地駐防的高級將領的腰包,成為了他們的私財。
另外,商人還可分為義商、奸商和平商。義商,往往品德高尚,以義獲利,致富後又積極回饋社會,如扶助教育、捐辦慈善公益事業、資助國家建設等。奸商,專以歪門邪道坑國害民以牟取暴利,他們短斤少兩、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玩“空手道”,不顧商業道德,破壞商業秩序,是害群之馬。平商,商人中的大多數,他們沒有義商的俠義豪爽,但也不會像奸商一樣用歪門邪道坑害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