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乞丐——生存邊緣的自我救贖(1 / 3)

著名作家梁實秋這樣形容乞丐:“從前街頭巷尾總點綴著一群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家夥,縮頭縮腦地擠在人家房簷底下曬太陽、捉虱子、打瞌睡、啜冷粥,偶爾也有些個能挺起腰板,露出笑容,老遠地就打躬請安,滿嘴的吉祥話,追著洋車能跑上一裏半裏,喘的像隻風箱。還有些扯著啞嗓穿行於街巷中大聲地哀號,像是擔販的吆喝。”

赤腳襤褸行——乞丐分類與行乞規矩

乞丐給人的印象比較複雜,既可憐又可惡。據考證,自原始社會解體,乞丐就一直存在至今。在城市、農村的街頭巷尾,仍不時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據其行乞的方式,可以簡要分為以下幾類。

原始型乞丐。他們多拎著棍棒、拿著盆碗之類在市井間行乞;也有沿途膝行磕頭行乞的,以及大聲疾呼乞討的。他們又有紅、白之分,強求硬討的是紅項,哀求乞要的是白項。有些還專向舉辦紅白喜事的商店、鋪麵和人家索乞賞封的。

賣藝型乞丐。他們遊走四方,有的吟唱戲曲、道情或山歌、蓮花落;有的耍碗,如用手指或鼻尖使碗旋轉;有的則耍蛇,把蛇從鼻孔塞進去,蛇再從嘴裏爬出來;還有的表演吞劍、吞鐵球等。每表演一段,即向觀眾討錢。一逮著機會,他們就或偷或騙,順手牽羊。

殘疾型乞丐。他們中有盲人、跛子,還有以毒藥自殘,使耳、鼻、口、目均隻剩一個小孔的。另外,癱在地上的叫披街,滿身瘡痍的叫金錢豹,以手代足行進的叫踏定勝。

往胸口擂磚

有種叫做“地黃牛”的乞丐,下肢殘缺,常在膝頭綁兩塊厚厚的布,或拴上兩塊汽車輪胎,右手拿半塊磚,左手套一隻舊鞋,跪著行走。每往前拖一步,他們便喊一聲“老爺,太太呀”,同時將磚向胸口猛地一擂,並發出一聲慘叫。

勞務型乞丐。清末有些乞丐專門做一些收殮死屍、巡更之類的工作,以換取微薄的酬金。舊時每到歲末,還常有乞丐到街頭擊柝叫“天幹物燥,小心火燭”,從事這種營生的乞丐被稱為“叫火燭”。乞丐們還為迎娶或送殯充當大役,掙得一部分傭金。

流氓無賴型乞丐。這類乞丐,實際上是披著乞丐皮的流氓。若乞討不成,他們就會耍無賴,用刀子割破自己的身、頭、臂或臉頰,用流血嚇人,直至人家給錢為止。

往臉上楔釘子

這類乞丐,常手拿一根長鐵釘和一把小鐵錘,專在商號門前乞討。每到一家店前,便高喊一聲:“掌櫃的,您發財啦!”若店家不予理睬,他們手起錘落,就把腮幫子釘在門框上。店家不得不給錢將其打發走。其實,他們腮幫子上早就有個小洞。

此外,還有行醫賣藥、卜卦行乞的,有帶小孩行乞的,有帶老人或病人行乞的,種種伎倆,形形色色。上述許多花樣,大都古今一脈相傳,而且其中以騙乞居多。

乞丐行乞也有一定的忌諱,當然這種忌諱因人而異。乞丐雖然在行乞,不過有的時候有些乞丐還是會顧及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他們不食嗟來之食。

乞丐的尊嚴

有一天,齊國的黔敖把食物擺在路邊,一個形容枯槁的乞丐路經此地。黔敖麵帶譏諷地說:“嗟,來食!”乞丐說:“我若接受這種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就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說完,乞丐頭也不回地朝前走去,表現了一種為人的氣節和尊嚴。

乞丐不得目無尊長,犯上作亂,否則就會受到嚴懲。在舊上海,對不孝敬“老頭子”的乞丐,最輕的罰是將其手腳捆牢,一天不準吃飯喝水;對“爺叔”等頭目不敬的,要處以“析油背”,即將木板插入其背骨;再嚴重就要“板入額”,即把板子插入額頭的皮肉。

另外,不同級別的乞丐,不能同吃同住。如乞丐中的“蹲門”,就不能與四處沿街乞討的乞丐一起吃住。而且,乞丐之間各有勢力範圍,不可越界到他人地盤上去討賞行乞。

上述是一些簡要的行乞規矩,是乞丐們曆代口口相傳、約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乞規範。在很多時候,這些規矩對於約束他們的行為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

博取同情——乞丐行頭和行乞手法

為了博取路人的同情,乞丐常給自己置辦一些特殊的行頭。乞丐的行頭、道具,一般取材於垃圾堆中,偶爾也在舊貨市場上買一些。衣衫襤褸是他們的標準裝扮。

不過乞丐們的行頭也隨著季節的更替而變換。夏天他們就撿些薄一點的衣褲穿上,還常別出心裁地把衣服的臂肘或膝蓋等部位撕破,穿起來也很涼快,大多都打赤腳。冬天,乞丐們多半能撿到一些破大衣、皮鞋之類的東西。他們的耐寒、耐熱能力超乎常人。

不過,置辦行頭隻是邁出了行乞的第一步。他們還要摸索一些行乞的“技巧”。乞丐的行乞手法花樣繁多,但無論其手段如何花樣翻新,其核心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成功乞討”。

戴孝行乞。一般是謊稱父母喪亡,無錢收殮,業內稱這種同行為“喪亡黨”。父亡叫做“失上”,母亡叫做“失下”。在中國這樣一個講求“孝道”的國度,這種手法頗具殺傷力。不過,這套把戲用多了,人們也就有了免疫力。這種伎倆一旦被人識破,乞丐們隻得“失業”。

哭訴行乞。乞丐在路邊向行人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求得憐憫與施舍。業內把將遭遇寫在地上叫做“告地藏”,把哭叫做“雙口犬”,把詐稱投親不遇叫做“脫軸頭”,把裝病爬臥在地上抽泣的叫“老磨苦”,小孩子隨大人在一旁號哭叫“小磨苦”。

作揖行乞。行乞時不斷地向來人作揖,業內稱之為“丟圈黨”。這些乞丐常緊跟行人身後窮追不舍,十分惹人厭。他們稱過路的老人為“吧老”,少婦為“洋毛”,小孩為“狗子”。

乞丐的黑話

舊時濟南的三角花園一帶,活躍著一群操著南北口音的乞丐。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黑話”,彼此交流起來毫不費力。如把討得物品按其價值大小分為“老虎”“兔子”“老鼠”,把吵架說成是“炒竹杠”,賣血叫做“挑線”,稱英俊的小夥子為“小末子”,玩弄女人叫“掛馬子”,長期占據一個地區叫做“跪點”,把自己盤踞的地方叫做“山頭”。光從這些係統的黑話來看,這些人好像從事著極秘密、極正式的工作,其實不過都是乞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