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萬卷樓”,此後,曆代以“萬卷樓”命名的書齋,由宋至清有數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傑、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範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群書”的願望。然而,人類曆史悠久,書籍浩如汪洋大海,時代發展到今天,科技與經濟的發展更使得人類的精神領域空前豐富,獲取信息與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萬卷書”早已不再是一個象征性的概念,如何從這“萬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已經成為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在閱讀的書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這正是在闡述讀書時選擇的重要性。而他所說的把我們“引到深處的東西”無疑就是我們所需要深度閱讀的作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典作品。

卡爾維諾對經典作出的定義之一是:經典就是我們正在重讀的。的確,在對經典作品反反複複的品味中,人們思想得到了升華,從淺薄走向思考,最後走到通達。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觸,麵對海量的書籍和信息,一方麵,人們在向著功利性淺閱讀大張其道,另一方麵,我們的精神深處又在不斷地呼喚能夠滋養自己內心的深度閱讀。因此,經典的價值不僅沒有因為淺閱讀時代的到來而有所損失,反而更顯示出其珍貴來。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乏這種需要反複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曆代的經史子集,這些經典為一代代的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建立了基礎。我們把這種包蘊中國文化的學問稱為國學。國學的範圍非常廣泛,它包含了文學、曆史、哲學、藝術、語言、音韻等在內的一係列內容。

包羅萬象的國學經典為我們提供了廣泛的教育。閱讀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一步步地揳進我們的曆史和傳統。這個過程可以讓我們領會先賢的旨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宏的曆史意識,可以讓我們通曉文義、熟習經史、通徹學問,讓我們成為博學之士。另一方麵,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閱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熏陶氣質、改善性情、提高涵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行誼謹厚、品行端方、敦品厲行的謙謙君子。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學早已不再是人們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們也不讚成對國學的功能無限誇大。但毫無疑問,閱讀國學經典,必能促進我們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喚起我們對偉大、深邃、美好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先賢們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這些作品體現著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闡述的“自強不息”的君子人格,《論語》所強調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詩經》所培養的溫柔敦厚的情感,《道德經》所閃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們共同構築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範式。品讀先賢留下的經典,恰如與他們進行一次次心靈的直接觸碰,進而去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見賢思齊,激濁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