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首輔:張居正(上冊)(1 / 2)

蘇啟文 著

第一章:通變之能

嘉靖二十六年三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殿試如期舉行,有明一朝自成化八年確定了固定的殿試時間後,盡管有幾年偶發改動,但是基本上一直遵循這個時間約定。

在大明皇宮的太和殿內,一片肅靜、鴉雀無聲,通過層層科舉選拔,最終能如願參加殿試資格的三十名考生,此刻正在埋頭奮筆疾書著,是時,年僅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位於大殿的中後方,一直埋著頭,但卻遲遲沒有提筆在考卷上落下筆墨。這次的殿試題目隻有四個字“論本朝事”,這個題目確實十分寬泛,留給考生的發揮空間也非常之大,但其實卻並不好寫,至少對張居正而言,是非常不好寫的,甚至有些棘手。盡管張居正也是第一次參加殿試,但是之前也早已從各種渠道了解過,所謂殿試的大致考試流程與內容了。

這殿試的考題,一般都是由皇帝親自所出,考題的出題範疇,一般都是對某段儒家經典著作的義理解讀,或讓考生針對本朝之前的某個王朝的政治得失展開論述,或以史為鏡闡述本朝可借鑒之長處。可是這次的殿試“論本朝事”的題目,這看似寬泛的題目,其實並沒有給參加殿試的考生留有太多可選擇餘地,隻要不傻不愣者,他們有且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大力吹捧本朝之功績,尤其是吹捧當今天子之功績。當然,凡是能通過童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最終才能來到這金鑾殿上參加殿試的人,又有哪一個傻或楞呢?

但是,偏執者還是有之的,比如張居正,他正在說服自己去寫當權者渴望看到的,而不是自己個人想要表述的,突破自我的這一層心理防線,其實比殿試本身對張居正來說還要難一些的。

此刻,張居正悄悄抬起頭來,偷看了一眼正端坐在龍椅上的嘉靖帝,隻見在這個莊重的場合內,嘉靖帝卻沒有穿著龍袍,而是穿的一身繡有龍紋刺繡的青色道袍,手裏捧著一個三足宣德爐,眼睛微閉、神遊太虛,那略顯蒼白的臉色,在香爐內冒起的嫋嫋青煙的籠罩下,顯得有些成模糊狀兒,也令其整個人顯得頗有些神秘質感,令人有種看不清、也摸不透的感覺。

眼看著時間將盡了,張居正隻能違心的在試卷上,刷刷寫下一大段吹捧之言,最後用“數言難盡高賢意,欲為聖明行難事”一句來結束全文。隨著三聲清脆的銅鈴聲響起,所有考生立刻放下毛筆,筆直坐好、頷首低眉,不可與天子直視。緊接著,一些太監進來把考卷全部給收走了,然後交給九名大臣在現場進行交叉審閱,這九名大臣分別是內閣首輔夏言、次輔嚴嵩、翰林院事徐階,以及六部的尚書。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兩個時辰之後,經過難熬疲倦的等待,有兩個考生因為緊張過度,竟然昏闕倒地,還有三四個考生則神情動作略顯焦躁,這時,考生昏闕倒地的聲音,驚動了一直在閉目養神的嘉靖帝,他微微張開雙目,吩咐道:“那兩個暈過去的考生心誌不堅、浮躁非常,他們的試卷不用再審了,位列倒數便是。”

隨後,嘉靖帝又抬起手,指了指那幾個略顯焦躁的考生,繼而道:“這幾人心煩氣躁,也不宜重用,他們的考卷也不用再審了,同樣位列倒數,都轟出去吧。”

又半個時辰後,九名閱卷大臣已將剩下的所有考卷,全部交叉審閱完畢了,司禮監秉筆大太監高忠從夏言的手中,把所有試卷全部給收集回來,然後恭恭敬敬呈交到嘉靖帝眼前的案頭之上。

誰料,嘉靖帝竟看也不看一眼,便冷笑道:“諸位閱卷愛卿,朕都信得過的,就按他們的最後審閱的結果,宣布本次殿試大考的名次吧。”

高忠領旨後,高聲念道:“本次大考,狀元及第為南直隸揚州府李春芳......本次大考第九名為湖北江陵府張居正......”

當張居正聽到自己位列第九名時,心裏難免有些不甘心的,但也算不上多麼失落了,對於這個結果,其實也在自己預料之內。畢竟,這次殿試的題目有些特殊,讓他束手束腳的,不敢真的發揮自己所長,肆意褒貶時事、直言品政論道,而用華麗的辭藻堆砌溢美之言,又非自己之所長。按照大明官場的慣例,在殿試之後,狀元一般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一般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而這第四名到第十名,分別授予各部某司主事、翰林院庶吉士或知縣,而第十名之後,則一般不會被立即授予實職,而是先被排進吏部候補官員名錄中,等到以後有合適的官位缺編後,再擇機錄取任用。所以,按照張居正的殿試排名,他最有可能被下放到地方上,從小小的知縣開始做起,這也是他最想得到的差事。盡管各部某司主事和翰林院庶吉士的品級稍高,也是天子腳下權力中樞範圍內的小京官,對家鄉人提起來時也更有麵子。但是,張居正自知自己的性格有些狂傲,自來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對自己來說,還是去地方某縣,主政一隅更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