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曆史上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逝世後,對他的觀點、思想和學說進行持續性研究,在人類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馬克思主義這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如此廣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卻是罕見的。在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仍是一門“顯學”,研究的範圍愈來愈廣,層次愈來愈深,角度愈來愈多,其探討的問題之宏大邃微,概念範疇之洗練繁多,理論內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學派形成之層出不窮,實為任何一種學術研究無法比擬。這使我不禁想起了英國著名曆史學家柯林武德的一段頗有見地的論述:“對某種學說進行激烈的論戰,乃是爭論中的學說在作者的環境中形象高大、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的一種確實無誤的標誌。”

當然,我注意到,在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研究中,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猶如一座宏偉大廈的基石,仿佛一艘遠洋巨輪的舵手。基礎理論研究從根本上製約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題、理論內容、理論特征和理論職能的理解。正因為如此,我們向讀者呈上《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當代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包括:楊耕等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程恩富等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秦宣教授的《科學社會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任平教授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張一兵等教授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張一兵、程恩富、任平、秦宣等教授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和探索方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著作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他們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曆程,是他們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心靈寫照和誠實記錄。在這裏,他們以“客觀的理解”為準繩,力圖用簡潔的語言、適當的敘述、合理的邏輯展現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但是,我們並不認為這些著作完全恢複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本來麵目”,這些解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文本”,因為我們深知解釋學的合理性,深知我們與馬克思之間存在著“文化差”、“時代差”,而且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越遠,對他理解的難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辨認一樣。

人們常說“理解萬歲”,這本身就說明理解的艱難性、複雜性。人總是生活在具體的曆史環境中,並在特定的意識形態氛圍中進行理解活動的。曆史環境的不可複製性,曆史進程的不可逆轉性,曆史事件的不可重複性,使理解者不可能完全回歸到被理解者的特定的曆史情境,不可能完全“設身處地”地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因而也就不可能完全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和文本的“本真精神”。同時,任何一個理解者在理解某一人物、某一著作之前,已經有一個“理解的前結構”在其頭腦中存在著,並支配著其理解的維度、廣度和深度。“甚至最沒‘定見’的觀察者也不能用毫無偏見的眼睛去看他周圍的世界”(葛利葉)。你若看錯了,你就會想錯;你若想錯了,你就會看錯。這仿佛是一個矛盾,然而,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矛盾。

理解永遠是具體的曆史的,它不可能超出理解者的實踐活動、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因此,這些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的理解,也必然受到作者們“理解的前結構”的製約。全部問題在於,我們應站在當代實踐的基礎上,使理解者的視界與被理解者的視界融合起來,從而不斷地超越傳統的理解,不斷地逼近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麵目”。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思想登山過程。由此,我想起了雪萊的著名詩句:

“走向權威之路並不康莊,

更有狂風暴雨君臨著高處。”

2017年4月於北京